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7-06-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城阳区用大数据为民“建桥开路”
  □李政 肖芳
  
  最近,青岛市城阳区第二实验小学数千师生和家长迎来一个喜讯:学校西侧明阳路与国城路交叉口处的过街天桥建设工程可研报告编制已经完成,现已进入规划选址阶段。该校一年级七班学生家长张强说:“有了这个天桥,人车实现分流,孩子就不用从车流中穿越马路,安全有了保障,同时也将大大缓解这一路段的拥堵状况。”
  张强可以预见这座天桥的好处,却不知道一条他看不见的“大数据”链条对这座天桥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这就是城阳区民声服务办公室开发建立的百万量级的大数据平台——民声服务数据分析与应用平台。
  2013年,城阳区在全国县市区中率先整合公开电话、网上信箱、网络舆情和政民互动活动等4大类16条市民诉求渠道,成立了民声服务办公室。在此基础上,城阳将全区2100余类群众诉求事项,按性质分为9类5级176个子项,建成了大数据平台,不仅实现政府职能全覆盖,也可精细反映市民诉求。
  在城阳区民声办综合指挥大厅大屏幕上,工作人员的演示让笔者对大数据平台有了感性的认识。市民无论通过何种渠道反映诉求,均被录入平台。平台配建了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建立了14个数据分析模块和12个统计报表模块,可以对历史数据进行纵向、横向对比分析。比如,想了解某个时间段内的投诉热点,轻点鼠标,完整的条形图就显示得清清楚楚。城阳区民声办受理科科长郭卫民介绍说,这个大数据平台采用智能集成设计理念,按照市民诉求办理标准进行研发设计,实现了对市民诉求受理、转办、督办、考核、分析、归档等科学管理。
  大数据系统成为城阳区推进“阳光城阳”建设,精准施政、提高辅政为民能力的利器。例如,民声办通过大数据发现建过街天桥的诉求比较集中后,迅速反映到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最终,在今年初城阳区公布的“为民要办的实事”中,修建过街天桥赫然在目:投资1100万元,在明阳路与国城路交叉口处建设一处总长度约180米,净宽4米的过街天桥。此外,今年城阳区办实事中还有打通城区“断头路”工程:投资7700万元,打通崇阳路、明阳路、泰城路、规划四号路4条城区“断头路”,建设道路总长约2.2公里。这一建议同样是经大数据平台研判发现后提交到相关部门,最终得以决策。
  据介绍,依据大数据平台,城阳区民声办已建立要情专报、要情月报等9项专报制度,优化了日、周、月、季热点诉求研判机制。目前该办已编发《城阳民声》445期供区各部门参考,其中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批示117次,东部山区供水、城区烧烤治理、城区“断头路”打通、过街天桥建设等多项市民诉求被列入区惠民实事和重点项目。

◆聚焦费县“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
筑牢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保障
  
  □王洪涛 刘涛 周玉锋
  
  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地处费县北部山区的大田庄乡周家庄村游人如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纷纷前来自助采摘、休闲娱乐、呼吸新鲜空气,尽飨农家生活……“以前啊,别提俺村有多穷了,外人嘴里形容的‘穷山僻壤’一点都不错,村里只有几条小土路,出行非常不方便;家家户户都是小草屋,连几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年轻人娶个媳妇更是困难。自从村里实施了‘硬化+改厕’、‘五化’提升等工程以来,俺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费县大田庄乡周家庄村村民张勇告诉笔者,“现在,俺村像我这样办起农家乐的有22家之多,每户年收入达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带动就业近千人。家家户户盖起了大平房,小轿车也不是什么稀罕物啦。”
  费县周家庄全域旅游的火爆得益于牢牢把握住费县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线,持续改善人居环境和村居发展基础,厚植全域旅游、精准扶贫和高效农业发展优势。周家庄村借助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果品资源,紧紧抓住全县构建“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这一有利时机,用足用活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线这一政策,先后借助一事一议“乡村连片治理”、“精准扶贫”和“三同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硬化道路3.6公里,改厕286户,建设公共厕所7处,在全乡率先完成了“硬化+改厕”工程;栽植紫藤、女贞等绿化苗木2万余株,建设景观栅栏8处;美化墙面8000平方米,实施墙面彩绘22处;安装太阳能光伏路灯46盏,营造出了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美景。同时,为进一步提升发展全域旅游的硬件基础,该村还建设了文化景观墙2处、村史馆1处,樱桃广场和家乡好广场2处、同时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厂1处。随着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现在来周家庄村度假休闲、农事体验的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为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推动可持续发展,费县坚持城乡一体的工作导向,推动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倾斜,坚持城乡一体化布局、一体化谋划、一体化推进兴办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生产要素、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难题,激活农村发展动力,让群众真正得实惠。该县出台《费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责任分工、严格申报程序、发挥镇村主体作用等措施,通过“村级申请、乡镇(街道)初核、部门把关、领导小组审核”方式,按照先急后缓的原则,不断加大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功能,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全面提升农村整体发展水平。
  自2014年以来,费县按照县乡8:2的投资比例,县财政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截至目前,共下拨资金1.3亿元,重点实施农村水、电、路、农村文化广场及城乡环境整治等项目1100余项,其中农村道路、文化广场、饮水安全、汪塘整治等建设项目521个,投资8800万元。共涉及农村道路项目218个,道路长度243.9公里,桥梁13座;涉及农村水利项目106个,包括人畜饮水项目84个,公共农田水利设施项目22个;涉及农村文化大院、文化体育广场项目177个,包括文化大院3个,健身广场7个,文化广场167个。同时,借助第一书记和省财政“一事一议”政策,坚持“一年一个片”,连片打造乡村风情休闲型、山水生态型、特色产业型等美丽乡村示范片区。
  打好民生牌,让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是费县长期以来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通过不断加大农村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农村村容村貌和人居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费县累计投资28.2亿元实施了“两河”治理改造工程,投资21.4亿元实施了许家崖水库除险加固、三和水源等工程。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成功创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保持100%,公办医疗机构药品全部实行零差价销售;持续改善住房条件,被评为全省农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作先进县。近年来,费县民生支出年均增长18.6%,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80%以上。今年该县又开展了“基础设施突破年”活动,在4月份召开的费县基础设施突破年启动暨重点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上,该县有56个重点民生及基础设施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33.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