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德州协同发展

2017-06-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4月30日,德州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学习深刻领会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启动工作电视会议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落实新发展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战略举措。市委、市政府已成立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并迅速展开工作,从城市定位、基础设施、产业定位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谋划。德州将紧紧抓住这一重大机遇,自觉从旧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发展路径中解放出来,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重大项目为支撑,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以“四新”促“四化”,在全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中加快德州发展,努力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南接北融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德州机遇

  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德州被赋予“一区四基地”,即京津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产业承接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劳动力输送基地的功能定位。2016年2月,国务院京津冀“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明确了相关目标和要求,规划面积150平方公里的生态科技城被国家确定为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承接平台。省委十届十二次全会指出,“德州市要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2016年5月,省委、省政府专门出台支持德州加快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意见。这是省委、省政府交给德州的重要任务,也为德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重大机遇、注入了新的动力。德州提出,大力实施协同发展战略,努力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向北融入京津对接国家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向南对接省会济南融入泛济青烟新旧动能转换综合实验区,“一区四基地”建设扎实推进。
  德州市委、市政府建立了“1+1+6”工作机制(1个推进工作领导小组、1个办公室和6个专门推进组),党政部门与中直部门、央企、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全面合作。目前,全市70多支专业队伍近500人常驻京津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去年,德州签约京津冀亿元以上项目197个,新开工109个;京沪高铁“德州号”正式开通,成功举办首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第六届资本交易大会和山东第九届“海洽会”暨首届“智汇德州”人才创新创业周三大活动,区域产业融合发展势头强劲。
  德州充分发挥山东对接京津的“桥头堡”作用,积极参与京津产业布局调整、链条重构,继续深化与中建材、中国航天科工、中关村、神华集团、北汽等央企强企合作,大力引进优质实体项目。加大产学研力度,最大限度吸引科技成果到德州孵化转化。成功举办两届德州名优特新农产品对接京津冀博览会,农产品优质、安全品牌形象得到提升。以建设“周边城市的放心农场”为目标,努力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一手抓设施农业规模种植,提品质、塑品牌;一手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投资30亿元,陆续开工建设30个“智慧农业大棚”,每个占地100亩,利用荷兰技术,引进央企合作。德州还在构建培训、输送、就业一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为京津冀济输送更多高素质劳动力。
  目前,德州沿城区沿鲁冀边界两个万亩生态林场正在加紧建设。作为山东北部、京津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下大气力抓好大气、水污染治理,坚持不懈压煤、抑尘、控车、除味、增绿,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为重点,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打赢环境治理攻坚战,在生态的底色中布局特色,着力打造生态环境新优势。2014年德州代表山东省参加海河流域7省市和全国九大流域25个城市水污染防治检查,再获“双第一”。2016年全市“蓝繁”天数为182天,同比增加29.1%,4项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分别改善17.1%、13.0%、13.0%、19.8%;获山东省生态补偿资金2710万元,全市空气质量改善率、PM2.5改善幅度、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实现三个“全省第一”。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德州市委、市政府立即进行了学习、研讨,将其作为协同发展的新机遇,积极对接、主动融入,努力做好服务雄安新区这篇大文章。
科技人才金融
新旧动能转换核心驱动力

  德州把新旧动能转换作为推动协同发展的“牛鼻子”。结合德州实际,注重发挥科技创新、人才支撑、金融助推,三个核心要素的驱动作用。
  德州以科技和人才助推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努力构建多层次双创载体平台体系,着力打造园区承载、企业研发、政策支持、科技服务“四个平台”。6月2日,德州市政府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签署合作备忘录,进一步推动双方开展战略合作。德州已有中科院、浙江大学、天津大学、山东大学等9所大院大所在此建立了工程技术研究院等,中关村天合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中心等近百家知名科技服务机构设立分支。2015年9月,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晋级国家级,目前,正在深入推进“三次创业”,全力推进中央创新区建设和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协同发展的创新引擎;2016年9月,“山东省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正式成立并落户德州,正在加快中心规划编制,完善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关键服务,以服务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德州精心打造生态科技城、德州创新谷,使之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核心区。整合科技资源,在重点企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016年底全市高新技术企业301家,企业科技创新平台873个;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133亿元,同比增长10.43%,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德州牢固树立“用效益体现价值、用财富回报才智”的人才工作理念。2015年11月出台人才政策“黄金30条”,市级人才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2016年达到14.46%,比2011年增长44倍;今年以来,已为企业和人才发放科研生活补贴和平台补助等4280万元。近三年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416人,是历史存量的7.4倍。目前,全市1000多家企业与近600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年转化科技成果200余项。在此基础上,德州将打破地域、身份、学历等界限,加快构建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区位交通优势,着力打造京津冀济“1小时人才圈”。围绕建设鲁北人才改革试验区,加快引进一批对新旧动能转换产生重大影响、重大效益的一流人才和创新团队。重视技能人才、实用人才、乡土人才等,规划建设300万平方米的科技人才公寓,不仅仅覆盖城区,已建设有60多处乡村人才公寓,把科技的力量直接传导到田间地头。5月27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汽车营销赛项落幕,这是德州连续第3年举办中职国赛,对打造区域技能人才培养高地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5月11日,上海证交所鸣锣,在一个多月时间内再次迎来一家德州企业,综合性化工企业金能科技(603113)本次拟融资10.3亿元,投向5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精制项目以及5×4万吨/年高性能炭黑项目,将传统产品的资源、工艺链条向精细化工延伸。4月6日,德州企业金麒麟(603586)同样登陆上交所主板,首发融资11.2亿元,新上年产1500万套汽车刹车片先进制造项目、年产600万件高性能汽车制动盘项目,提升公司在新型制动摩擦材料等领域的创新能力。
  短时间内两家企业主板上市,德州正在迎来资本市场的春天。去年德州完成规范化公司制改制企业308家,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6家,直接融资303.79亿元。目前,德州还有报会企业2家,报辅导企业4家,数量居全省前列;累计有20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32家上市后备资源企业中20家完成股份制改造,形成良好的企业上市后备梯队;今年全市已完成直接融资超过百亿元,有效化解了金融风险。
  德州还通过不断优化政府投资模式,构建政府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合作共担的资金支持体系。设立市级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风险补偿基金、担保基金、融资租赁补偿资金、专项奖补资金等,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金融支持。截至2016年底,全市共有科技类基金17支,总规模14.7亿元;成立16家科技支行,不断推出科技金融创新产品,积极为科技中小型企业服务;首届京津冀鲁技术交易大会签约融资项目32个,到位资金4.03亿元;连续6年举办的资本交易大会,累计为企业融资2400亿元。
实体经济
培育新动能的主战场

  德州产业结构偏重,产业链条偏弱,转型升级重要而紧迫。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振实体经济,特别是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在德州今年的一号文件中,提出“三航计划”,即通过发挥政府“黄金信用”的作用,引导撬动银行资金、机构资金、社会资金向“目标”企业聚集、向实体企业倾斜,以此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全市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其中,“护航”企业指已具备较强发展实力和产业带动能力;“远航”企业需具备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和高贡献预期;“启航”企业则指具有较完备的科技创新要素和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目前,全市2955家规模以上企业总体运行平稳、稳中向好,部分困难企业风险可控。
  为促进传统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并驾齐驱,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德州还在加快培植“三个一百”企业(100家大企业、100家高技术高成长高税收预期的“三高”型企业、100家创新型企业),引导企业聚焦主业、坚守实业,做大做强做久。
  德州传统产业占到75%左右,去年平板玻璃、水泥、炼油等过剩产能化解率达到79.16%。关停化工企业139家,淘汰落后生产线12台(套),超额完成省下达的化解过剩产能任务,严厉打击制售“地条钢”等违法行为。落实“三去一降一补”任务,在此前做好“去、降”工作基础上,今年主要突出“补”,重点补上新动能不足这一短板。培育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智能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六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拉长做强产业链条,特别是以北汽、奇瑞、联孚、丽驰等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项目布局德州,产业集群已颇具规模。在去年德州组建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12个产业联盟的基础上,今年将再组建7个市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巩固区域内的产业联系。2018年,第二届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将在德州市举办,今年将举办选拔赛,位于德州经开区的比赛场地太阳能德州小镇已初具规模。借力国际大赛,德州将进一步提升新能源产业品牌及科技实力,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着眼增强县域经济内生动力,德州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打造特色经济板块,齐河、禹城先后跻身全国百强。着力培育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名镇和特色小镇。做大做强园区经济,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两个国家级——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德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引领带动作用,尽快形成龙头企业、知名品牌集聚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支持企业发扬“工匠精神”,打造百年企业、百年老店、百年产品,努力做到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助推品牌高端化。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品牌、特色品牌和国际化品牌,巩固升级“老字号”,努力使德州扒鸡、乐陵小枣、德州黑陶等老品牌擦得更亮,培育壮大“新字号”,使泰山、皇明、景津、希森、保龄宝、丽驰等新品牌群叫得更响、走得更远。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端化、专业化,生活性服务业精细化、品质化。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生态旅游、现代金融、“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充分挖掘大禹、董仲舒、颜真卿、古运河、苏禄文化博物馆、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黄河故道、山东自然博物馆、马颊河生态岛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生态功能区、太阳能德州小镇等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抓好党建
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根本保障

  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更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德州协同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心聚力、主动作为,在全省新一轮发展中积极打造新优势。
  5月16日,德州召开全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座谈会,提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旗帜鲜明讲政治。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中央、省委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5月19日德州市委向社会公布了省委第五巡视组对德州市巡视“回头看”整改情况,将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目标不变、标准不降、力度不减,确保所有整改事项见底到位。同时,以巡视整改为契机,把严的要求贯彻到管党治党全过程、落实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德州将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始终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抓好乡镇党委书记、农村党组织书记、致富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既要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又让人民群众一切相信党、一切依靠党。加强机关、社区、学校、国有企业、“两新”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推动基层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认真落实党委(党组)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三严三实”干部导向,严格按照好干部标准选用干部。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旗帜鲜明地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基层干部改革创新、干事创业遮风挡雨、保驾护航。
  德州提出,切实转变职能,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该放的放开、该管的管好。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法治环境和服务环境,努力使德州真正成为让企业充满活力的城市。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都要坦荡真诚、真心实意、清清白白地服务企业服务发展;注重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营造尊重、关心、支持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企业家弘扬现代企业家精神,努力做受人尊敬的企业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自去年8月份开始至春节,德州在全市深入开展了领导干部“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工作,17名市级领导带领14个工作组分赴13个县市区(开发区)300家企业,梳理解决供给侧改革、项目用地、完善手续、资金需求、人才引进等方面问题456个。这项工作今年已在各县市区转向常态化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