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民生短板 打了个翻身仗

2017-06-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中节能(平原)农光互补大棚年可生产优质果蔬2万余吨,提供就业岗位3000余个,每年拿出240万元以上的收益用于扶贫
  △乐陵联孚世界首条自动化永磁同步大功率驱动电机生产线,生产一台电机只需三分钟
  △位于禹城市的视界牧业拥有全球最大的转盘式挤奶平台,年产奶量6万吨

  举全市之力对教育事业集中饱和式投入,“全面改薄”、解决“大班额”,德州教育发展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
  2016年德州完成教育事业投资59亿元,是过去6年的总和,“全面改薄”开工校舍面积246.35万平方米,解决“大班额”开工校舍面积245万平方米,竣工率由原来排名靠后一举跃居全省第1位、第4位,178所新建学校竣工,增加学位10万个,新招聘教师3193名。截至4月底,全市“全面改薄”校舍新开工面积262.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07.88万平方米,工程累计进度继续保持全省第1位;全市解决“大班额”校舍开工面积255.83万平方米,校舍竣工面积159.01万平方米,竣工学校180所,工程累计进度居全省第5位。这成为全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校建设和办学条件改善工程。
  不仅仅是教育,近年来德州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连年增加,2016年达到78.7%。每年办成一批民生实事,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
  在脱贫攻坚战中,德州市军地立下脱贫“军令状”:要让农村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和军烈属等“三老一属”率先实现致富奔小康,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2016年7月,德州市出台《农村生活困难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和军烈属精准帮扶办法》,7项保障内容、14条具体办法,并按照“一户一档,一人一卡”的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政策扶持。截至目前,该市已有998户、1778名农村生活困难“三老一属”人员被纳入帮扶范围。
  去年德州投入资金4.47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342个,减少省定贫困人口5.6万,超额完成年度脱贫任务。市人民医院新门诊楼、市中医院病房楼、市妇女儿童医院病房楼加快建设,市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完成主体工程。完成9万农业转移人口和5.6万城中村、城边村居民市民化任务,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3.77%、42%。中心城区改造“三无小区”79个,12973户群众改善了居住条件;全市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8981套,开工率115%。“两区同建”新建续建农村新型社区150个,80%以上实现集中供暖。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611户,改厕14.6万户。
  德州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市博物馆、大剧院、档案馆等近年来相继投入使用,南运河德州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去年13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建成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992个。养老服务加大供给,新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6处、农村幸福院120处,新增养老床位4100张。
  德州提出,践行新理念、实现新发展,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补齐民生短板要让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共同发力。以优质均等、覆盖城乡为方向,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有序推进“三个市民化”、“两区同建”,让更多农民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深入推进平安德州、诚信德州建设,努力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提高城市规划的人文性、整体性和超前性,超前谋划布局城市现代交通和新能源交通设施建设;突出生态、文化特色,更加重视运河、岔河、减河、马颊河两岸的规划建设,塑造“以文为魂、以水为脉,人文交融、水绿相融”的城市特色风貌;规划实施市民中心、会展中心、创新谷等一批标志性社会民生项目、事关长远的基础设施工程和支撑城市发展的优质平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