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7-06-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兜底救助托起特困群众“生命线”
  □王洪涛 刘涛 张大卫
  
  “上个月刚给儿子做完复检,医生说,我儿子的造血功能已恢复99.38%,不用再吃药了,只要注意保养,三年后就可以跟正常人一样了。”当笔者问及赵磊现在的康复情况时,电话那头的赵玉果激动地说,“是县里的‘兜底式救助’政策救了我儿子的命,县慈善总会送来了28万元捐款,才让我攒够了救命钱。”
  据了解,上冶镇村民赵玉果的儿子赵磊前年被检查出得了白血病。“当时医生直接对我说要彻底治好儿子的病,至少需要60万元。”赵玉果对笔者说,“这笔钱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而当时赵玉果全部的积蓄也只有20多万元,借遍了亲戚朋友又凑了20万元,但剩下的20万元怎么办呢?在咨询相关部门后,赵玉果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找到了费县慈善总会,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费县慈善总会前后4次为赵磊捐款28万元,保证赵磊的骨髓移植手术,以及后期治疗所需的费用。
  兜底式救助,是费县落实精准扶贫,推动特困群众社会救助全覆盖而实施的一项救助工作。为解决农村困难群体保障少问题,费县依托“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建设,于2014年9月成立费县慈善总会,针对那些经政府、社会、单位、直系亲属及近亲属帮扶后,在家庭和政府救助政策应用尽用的情况下,仍有严重困难,本人具备治疗条件,有治愈希望和要求的特困家庭患者予以优先救助。兜底式救助在全县范围内的特困家庭中通过层层筛选、入户调查后,经社会公示、县救助领导小组研究后确定为救助对象。
  针对社会救助工作中存在的救助方式单一、救助力量薄弱、社会力量参与不够、信息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费县强化顶层设计,探索实施“三个创新”,努力打造“兜底救助”服务品牌。
  创新抓好“三个转变”,形成兜底救助合力。由政府包揽向社会参与转变。县政府先后出台了建立完善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制度文件,并建立“救急难”资金保障机制,除足额落实低保、五保供养资金外,县政府每年列入财政预算500万元用于临时救助,1000万元用于家庭孝心养老基金,1200万元用于购买居家护理照料服务,各乡镇政府每年列入财政预算不低于40万元用于临时救助。在充分发挥政府保障职能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县级成立县慈善总会,各乡镇成立慈善分会,各村居、社区成立慈善工作站,广泛开展慈善宣传、募捐和救助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大救助格局。由单打独斗向合力推进转变。县级建立了多部门联动参与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构建起多部门协力推进的兜底救助工作格局。由“输血式”救助向“造血式”救助转变。将产业发展和社会救助相结合,多渠道增加困难群众收入;对全县有劳动能力的困难群众进行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设立公益特岗,提供就业岗位,提升其自我发展的能力;设立家庭孝心养老基金,县级财政每年补助1000万元,通过政府补助、社会捐助,引导家庭子女自觉履行赡养老人义务,形成“家庭主体、子女主力、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农村养老新体系,解决农村老年人生活困难;对无法通过产业、项目救助的特困群众,给予政策兜底救助。
  创新建立“三项机制”,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建立主动发现机制。实施民政工作网格化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网格,进行日常入户走访,将村级网格内困难群众情况一月一汇总一上报,特殊情况及时上报,主动发现、救助困难群众。建立全面核查机制,运用乡镇自查—县级复审—乡镇异地排查“三上三下”工作法进行地毯式核查,每户一档、每户一册,建立详实台账。建立分类救助机制,在县乡村三级均设立“一站式”社会救助服务中心,做到一项诉求、一站受理、多部门联办,实现服务受理窗口前移,各部门联合办公,因户施策、分类精准进行救助,确保了救助效果。
  创新落实“三个保障”,实现兜底救助目标。落实“互联网+代办”服务保障,打造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云平台,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基本公共信息服务网络,让群众足不出村就能办结困难救助诉求。落实“公示榜+五老”监督保障,对各级确定的救助对象严格实行村镇公开栏公示、干部入户告知、电视台和网站公示“三榜”公示制度。落实“官评+民评”考核保障,实现兜底救助公平公正,良性健康发展。
  农村特殊困难群众救助保障线正托起农村特困群众的“生命线”。自县慈善总会成立以来,募集款物折合现金9000多万元,对55户患有重大疾病的特困家庭群众实施兜底式救助,支付医疗救助金400余万元,单笔救助最高35万元。全县通过农业企业、电商、光伏发电、全域生态旅游等龙头产业带动4200名贫困群众就业,7000余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聚焦费县“3+4”农村治理保障体系
  英雄也许离我们有些遥远,但好人就在我们身边。他们虽然微小,却如同大地上的涓涓溪流,润泽着人们的心灵,一分一毫凝结的是爱心,都是正能量的传播和蔓延,汇集在一起,足以撼动一方。
  ——题记
  
  打造好人文化,引领价值追求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诚信、奉献、孝悌、敬业的精神品质,用向上、向善的正能量积聚成馥郁的“好人文化”,已成为潍坊市坊子区国税局的主旋律。
  强化学习引导,筑牢思想基石。将每周五固定为学习日,开设了“道德讲堂”和“百家讲谈”,通过团队学习、主题演讲、专题读书班等方式,干部职工的敬业奉献精神得到熏陶,担当意识明显增强。
  秉承工匠之心,践行劳模精神。将“好人文化”建设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风建设年”、创先争优以及税收中心工作相结合,举办了“学习身边好人,传承榜样力量”先进人物评选活动3期,设立了党员先锋岗、服务明星岗和优质工作之星,组建了营改增专家服务队等,充分发挥好人精神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引导广大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
  建立长效机制,倡导好人风尚。建立了好人关爱机制,对评选出的身边好人、岗位标兵、服务之星等在干部提拔任用、荣誉模范表彰等方面予以倾斜,让好人有地位、受尊重。同时,专门建立了“坊子国税好人圈”,随时随地分享身边的好人好事,让践行“好人文化”成为干部的自觉行动。
  
  树立标杆模范,积聚向善力量
  在潍坊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等7部门联合开展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坊子区国税局有5名干部上榜“潍坊好人榜”,上榜人数在全区乃至全市各部门属于前位。他们用行动诠释着社会美德力量之强大,也充分发挥了在队伍建设中的模范引领作用。
  置身工作,他们倾尽其所学,用专业的知识和过硬的业务回馈纳税人。奋战在税收一线15年,对工作兢兢业业、对纳税人暖心、贴心是坊子区国税局办税服务厅副科长刘华军的上榜理由。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坊子区国税局推出了“以便民春风温暖纳税人,以提速增效方便纳税人,以信用激励引导纳税人,以协作维权督促税务人”的系列服务举措,受到纳税人好评。
  置身社会,他们扶贫济困、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用爱心和责任回馈社会。坊子区国税局干部职工牟忠祥、牟海波和黄一名多年来热心于公益事业,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业余时间,都持之以恒地帮助别人。他们自发成立了“税馨服务队”、“山水环保服务队”和“乐活服务队”志愿服务团队,引导更多的干部职工参与公益事业。
  置身家庭,他们懂得感恩,用真情和行动回报父母。该局的王俊是孝老爱亲的典范,他十五年如一日地照顾身患重病的父亲,用勤劳和善良、执着和坚强,诠释着中华民族孝老敬亲的传统美德。为了学习王俊的感恩精神,该局专门策划开展了“感恩的心”主题演讲和“我给家人写封信”等活动,让优秀的传统美德影响更多的人。
  
  传承好人文化,践行英模精神
  让更多的人“学好人、当好人”是该局一直秉承的发展理念,致力于扩大“好人圈”,由做“事”到做“势”,在好人的感召下,该局自发成立了民间慈善组织——“爱是圆”社团,该局26位干部加入社团。通过搭建爱心交流平台,发布被救助者信息,帮助爱心人士完成慈善之举。社团成立3年有余,共帮扶全国12省300余位困难人士。在此基础上,以该局好人为班底成立了“潍坊市坊子区志愿者协会”,成为了正式注册的社团组织,如今,拥有来自全市的固定会员486位,好人圈不断扩大,好人文化也从原来碎片化地做具体“事”,逐步规范,积聚力量,成为社会共同认可的“趋势”。有力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浓厚的“向善向上”的社会氛围。如今,好人文化和社会责任感在该局扎根、发芽、茂盛地生长,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团队凝聚力得到了整体提升。
  (赵静)
“好人”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