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昌邑

昌邑市今年将基本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

靶向施策打赢扶贫攻坚战

2017-06-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都镇强 冯砚农
     本报通讯员 王鲁兵 元珊珊
  
  昌邑市北孟镇朱家屯村55岁村民朱建忠,因腿有残疾,无经济来源,导致家庭生活困难。在当地帮扶小组的引导帮助下,2016年,朱建忠与妻子一起到当地众鑫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打工。“现如今,妻子在基地从事蔬菜管理和做饭工作,每月收入2400元,我负责看大门和送饭,每月收入1200元。俺俩年收入达到了3万元,真正实现了稳定脱贫。”已经达到省定脱贫标准的朱建忠告诉记者。
  记者从昌邑市扶贫办获悉,该市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统筹资源力量吹响扶贫攻坚拔寨的“冲锋号”,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去年,这个市有1936户3529人达到省定脱贫标准,6个省定贫困村摘帽。“我们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推进机制,10个省定贫困村全部由市级领导干部分工包靠,统筹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明确市、镇、村精准扶贫的主体责任和驻村帮扶工作队及帮扶干部的帮扶责任。”昌邑市扶贫办副主任李周兴告诉记者,该市今年将基本完成贫困人口脱贫任务,省定贫困村全部摘帽。
  如今,昌邑市直部门单位1320名中层以上党员干部和1032名镇街区机关干部,“一对一、面对面”联系包靠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成立帮扶小组,“一户一策一干部一小组”,帮扶小组与贫困户签订《帮扶(关爱)小组联系贫困户双向承诺书》,做到贫困户不脱贫,党员干部、帮扶小组不脱钩,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帮扶全覆盖。今年,昌邑市选派52名“第一书记”进驻落后村庄,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位于昌邑市围子街道东南部、胶莱河西岸的辛城村因地理因素限制,交通设施薄弱等原因导致村集体经济落后,全村65户人口中有21户贫困户,是昌邑市10个省定贫困村之一。如何帮助这个省定贫困村早日摘帽?自2015年以来,在市、镇两级干部包靠下,辛城村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模式发展蔬菜大棚育种,开创了合作经济组织带动扶贫攻坚的新模式。据村党支部书记杨明东介绍,他们以昌邑市原野蔬菜种子繁育合作社出资15万元作为启动资金入股“信诚原野”合作农场,上级扶贫资金30万元作为村集体股入股合作农场,“到去年年底,一共建设了28个育种大棚和1个温室大棚。合作社全程进行技术指导,并且以保护价对种子进行收购,保障育种收益。”
  辛城村的杨明恩、杨明宗、杨明义、杨起明、杨明伦五户贫困户有劳动能力,首先试水租赁了大棚制种获得收益。种子收获后,杨明恩户收入18096元,杨明宗户收入17490万元,杨明义户收入10948元,杨起明户收入16442元,杨明伦户收入11732元。“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可以通过村集体收益补差的方式脱贫。今年,预计贫困户人均收入4000元以上,实现整村脱贫。”杨明东说。
  据介绍,昌邑市加大对省定贫困村支持力度,2015年10个省定贫困村每村建成1个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2016年10个总投资320万元财政专项扶贫资金项目建成,带动贫困人口168户448人。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形式,引导贫困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给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增加贫困户的生产性收益。硕昌农牧有限公司、新希望六和养禽大学被国务院扶贫办国际扶贫开发中心确定为国际农村发展政策与实践研修交流的教学案例和实地考察点。
  目前,昌邑市有17家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带动贫困户200多户。同时,多渠道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带动贫困人口实现“造血”式脱贫。据了解,该市仅农村环卫保洁就让农村200多个贫困家庭实现就业,每户每年平均增加收入60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