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扶正固本清热解毒辨证施治

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效果明显

2017-06-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讲坛座无虚席
  △专家与嘉宾互动交流
  □韩相笃 杨晓 王洪利
  
  5月21日,由大众日报主办、修正药业协办、齐鲁酒地承办的第5期“名医讲坛”在齐鲁酒地成功举办。
  本期特邀来自潍坊市人民医院的感染病专家潘光辉,演讲《中医药抗感染治疗的应用与研究概况》。潘光辉介绍:“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由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分支杆菌、寄生虫等所引起的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多年来,抗生素的出现与应用在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同时抗生素的滥用也带来了更为严重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抗结核药物的抗药性》报告中指出,多重抗药性结核已在世界范围流行,在45个国家(包括中国)存在对几乎所有可用药物具有抗药性的结核。多重抗药性的铜绿假单孢菌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引起的医院内感染更是相当普遍。对大多数甚或所有的现有临床抗生素都有抗性的超级菌(super bugs)也已出现。更严重的是,使用新研制的以杀菌或抑菌为作用方式的抗生素病原菌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抗药性。普遍存在的交叉抗药性会使多种抗生素同时失效,导致众多生命死亡。尽管科学家努力研究和制造更广谱、作用更强的抗生素,但新抗生素的产生明显跟不上耐药菌株形成的速度,而且研制一个新的抗生素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都非常之大,这给当下医疗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实践证明,中药替代抗生素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人类面临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不良反应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下,抗感染中药制剂的应用大大丰富了现代感染性疾病治疗学的内容。在抑杀致病菌方面,主要是采取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影响胞浆及胞膜的功能,阻碍菌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和抑制核酸代谢,干扰其物质代谢的作用途径及多靶位、多环节治疗的办法。在中药抗炎方面,临床证明效果良好,在防治急慢性炎症、脓毒症或腹部感染性疾病方面已显示明显疗效,主要机制是:一是抑制细胞因子的产生和释放。五倍子水提取物能够显著抑制牙菌内毒素诱导人单核细胞分泌白介素—6(IL—6)的水平,提示五倍子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黄芩可以抑制可溶性细胞粘附因子和白介素—8(IL—8)的升高,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二是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释放和激活。黄连素能明显抑制中性粒细胞中磷酯酶A2(PLA2)的活性,并抑制趋化因子酵母多糖(ZAP)诱导的中性粒细胞趋化和自由基的产生。苦参碱是中药苦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炎作用。三是对细胞内第二信使的作用。黄芩苷使多形核白细胞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水平显著升高,红毛五加总苷增加环磷酸腺苷含量的作用是其抑制炎症细胞功能的一个重要分子机制。四是对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的影响。柴胡皂苷抗炎作用就是通过活跃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促进内源性肾上腺皮质激素的释放来实现的。五是对核因子的影响。中药抑制核因子活性,从而影响细胞因子等的表达,进而阻断炎症的关键过程。”
  “在抗内毒素作用方面,如板蓝根可以破坏内毒素(ET)成不规则的短片状或颗粒状。赤芍的某些组分具有较强的中和细菌脂多糖(LPS)的作用。丹参组分中的酸性物质和具有氧化还原功能的物质,直接破坏细菌脂多糖,且丹参阳离子基团与内毒素强毒性结构阴离子部份相结合,从而改变了内毒素的链状结构,使之裂解而失去其生物学活性。”
  “在解热作用方面,中药的解表及清热药如石膏、柴胡、桅子、鱼腥草、半枝莲等以及复方清金注射液、八正合剂、牛黄解毒丸等经实验及临床证明均有解热作用。”
  “在免疫调节方面,现代医学认为,人体的抗病能力来源于完整的免疫系统功能,包括非特异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后者又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医学认为‘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明体内免疫功能正常就可以抵挡外界致病因子,即使病菌侵犯人体,也可被消灭,而‘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免疫功能低下,则正常生理功能可受破坏而发病。中药在抑杀病菌、抗炎、抗毒素方面均有作用,而其在免疫系统也有显著的调节作用。具有非特异性免疫的中药,如人参、刺五加、黄氏、灵芝、生地、女贞子、枸杞子等扶正固本的药物,都含有生物活性的多糖体,这些中药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防御能力。”
  “在抗耐药方面,细菌耐药性产生包括生化机制和基因机制,主要的生化机制包括抗菌药破坏酶的产生、靶位的改变和主动外排系统的出现等。单味药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虎杖等对目前较为棘手的多重耐药细菌如肺炎克雷伯菌抑菌效果明显。”
  “临床证明,中药抗感染不仅是对西药有益的补充,而且在化学药物对耐药菌近乎无奈的时期,中药抗感染可以显示出不可替代的疗效。中医药学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既有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为指导,又有现代实验研究成果,各种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剂,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取得了显著疗效。中医的理法方药运用于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感冒、麻疹、百日咳、急性细菌性痢疾、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各类肺炎、败血症、急性胆道感染、急性肝炎、急性泌尿系感染等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此外,在妇科、外科、皮肤科等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中也经常使用中医的理法方药和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许多中药制剂与抗生素类药物相比,有临床疗效好、毒副作用小、不会产生耐药性等优势。在人类面临细菌耐药性和抗生素不良反应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对抗感染中药制剂的研究与探索显得更加重要与迫切。中医临床认为,感染性疾病是机体正气亏损、外邪入侵所致,属于中医瘟疫病范畴,治疗时宜扶正固本,清热解毒等,同时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目前,传统中医药学和现代西医药学在认识和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存在一定差异。在人类面临细菌耐药性和抗菌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所致不良药物反应(ADR)不断增加的严峻形势下,应当将中医药学这一国粹发扬光大,结合现代西医药学,合理使用中西药,治愈更多患者,造福亿万苍生。”
  演讲结束后,专家与10名嘉宾进行了互动交流,并与100余名基层医生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