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衡中入浙的争议与出路

2017-06-07 作者: 南钢 来源: 大众日报
  □南钢

  高考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种为实现人才辈出而进行的政策设计。从这两方面入手,我们才能破解衡水模式的基因图谱并找寻其内在的生命活力。
  衡水第一中学平湖学校(以下简称“平湖衡中”)于2017年3月26日正式揭牌,这是截至目前衡水中学所办的第18所分校。但与之前的分校不同,平湖衡中的创办不仅受到浙江教育当局的猛烈批判,而且也引发了学界和社会的广泛热议。
  衡水中学是伴随新中国成立而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获得了较快发展,以其较高的升学率迅速成为一所名校,书写了中国教育的传奇。近年来,伴随集团化办学的兴起,衡水中学也迈出了扩张步伐,仅仅在过去4年中,就在全国8个省市创办了18所分校,其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远无与匹敌。
  衡水模式何以能成功复制?这需要我们破解衡水模式的基因图谱并找寻其内在的生命活力。今年适逢我国恢复高考四十周年,高考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一种为实现人才辈出而进行的政策设计,因此,这一政策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模式和办学方向。衡水模式的成功正是与这一政策设计相伴而行的,从教育内部来说,它能时刻把握高考改革的脉搏,深入研究高考改革的方向、形式、内容和特点,洞悉高考选拔的内在机制;从外部来说,它能牢牢抓住影响孩子未来发展的核心环节——高考,时刻关切并回应社会和家长的切身利益、内心需要和教育诉求,特别是当家长的诉求等于孩子考上大学、考上重点大学甚至考上一流大学时,它更是强化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就是高考升学率”的内在逻辑。
  伴随改革开放以来近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大大改善,消费水平持续提升,对接受多样化优质教育的需求也不断增长。与之相应,20世纪90年代以来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一方面在重塑着人们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另一方面也为孩子的成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和天地,在某种意义上满足了部分家长特别是中等收入群体对孩子接受优质多样教育的需求。但是,从社会整体来看,中产收入群体的迅速崛起及其家庭影响的持续扩大,并不意味着低收入群体的消失,相反,对低收入群体来说,要实现命运的改变,唯有通过高考的制度设计,才能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而这正是衡水模式能够在中西部始终拥有广大市场且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内在动因。
  然而,衡水模式入驻浙江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办学模式的移植和复制,也不仅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的落地生根,更是两种不同教育理念与教育生态的相互碰撞和冲击。浙江省教育厅一处长明确指出,衡水模式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与浙江素质教育的理念不同。杭州某中学校长也指出,一所学校来浙江办学不值得过度关注,浙江忧虑的是一种教育模式与学校文化对浙江教育生态的危害。可见,对于浙江教育来说,如何彰显包容的教育性格,构建一种开放、多元、协同、创生的区域教育生态非常迫切;而对于平湖衡中而言,如何走出简单的模式复制,走向与区域教育生态的和谐共生,并完成区域教育生态的重建,则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首先,应形成发展为本的教育共识。任何一种教育模式都应遵循教育自身的内在规律,都应彰显其终极理想和人文关怀,即必须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但如何理解发展为本,不同的教育模式却大相径庭、见仁见智。应试教育认为考入一流大学才是学生最大的发展,要求其他一切必须服务于这一中心,而素质教育则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对学生发展进行多元解读,并达成教育共识,唯此才是对话协商的前提和生态重建的基础。
  其次,应鼓励多元模式的和谐共生。区域教育生态绝不应是某种教育模式的一枝独秀和一统天下,而应是多种教育模式的争奇斗艳和百花齐放。换言之,一种富有活力的区域教育生态,应是包含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层级、不同发展指向的复合生态系统,只有鼓励不同教育模式的多元存在及其发展,才能形成差序的竞争格局,实现生态系统的优胜略汰,促进其绿色可持续发展,正所谓“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再次,应建立需求供给的平衡机制。区域教育生态的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密切相关,就现阶段来说,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都体现出多元、多样、多层、多维的特征,这在东部沿海省市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要重塑区域教育生态系统,就必须完善需求供给的平衡机制。一方面,时刻关注并动态把握区域内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诉求及其持续变化;另一方面,要建立教育需求的动态调整和供给机制,以实现区域教育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转。
  最后,应完善准入退出的评估体系。区域教育生态既不是一个封闭和僵死的系统,也不是一个杂物箱和垃圾桶,它应有其自身的过滤功能、净化功用和评价系统。也就是说,既要鼓励新生教育模式的萌生和发展,也要允许异质教育模式的介入与融合,还应建立对落伍于时代、不为人们所需要的教育模式的退出机制。当然,一种教育模式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的教育需求决定的,这就要求教育生态系统的评估体系必须回应民众关切。
(作者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