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观察

投笔从戎的女大学生从缉毒一线走到利比里亚维和前沿

维和女警非洲点燃最美青春

2017-06-06 作者: 栗晟皓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栗晟皓
    本报通讯员 张 超 秦 旭

  “奔赴蒙罗,车轱辘掉了,等待救援,一群孩子跟我练China功夫”“看着队员出营区,心中便多了一份牵挂。队友的平安归来,是我嘴角幸福的微笑”“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而青春则是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中易逝的一段。我愿用奉献点燃最美的青春,实现军人最大价值”……近日,一本特殊的“维和路上”画册走红央广军事微博还有微信朋友圈。画册的主人是我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日照首位维和女警——日照公安边防支队臧家荒边防派出所民警何召华。
  国际维和日前夕,在日照经济技术开发区臧家荒边防派出所,记者见到了何召华。她手拿着画册,向记者讲述起她的“追梦”故事。
投笔从戎
来自对军营的向往

  初见何召华,她戎装在身,身形纤瘦,笑容腼腆,让人很难将她与“缉毒女警”“防暴队女警”等字眼联系起来。
  “一眼万年,天真无知的岁月里,村西路过一支拉练部队,只一眼,我便爱上了那身绿军装。”画册里的一句话道出了何召华“追梦”的原因。
  何召华,1987年出生于莒县洛河镇。2005年,她考上了首都师范大学,专业为美术学。上了一个学期的课后,在学校里看到了征兵启事。“我当时想都没想就报名了。”何召华当时弃学参军的想法,让父母、老师、同学很不理解。但父母知道她有一个军人梦,也就支持了。“趁年轻,就赶紧为梦想拼一把,不让人生留下遗憾。”
  “去云南当兵是我自己要求的,当时是7个人里挑1个。”何召华经过层层选拔,如愿以偿地穿上了绿军装。
  把秀发剪成齐耳短发,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终于成了自己内心最想成为的模样。
刀尖行走
来自责任的呼唤

  参军后的何召华被分到了云南省德宏边防支队,参与缉毒。
  在多数人印象中,禁毒一线是血与火的较量,是硬汉的天下。然而,在德宏边防缉毒点,何召华和其他男兵一样,干着同样的活,面临着一样的危险。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她,忘却了这个年纪的稚嫩,在德宏一夜长大。
  “我被分到的单位就在瑞丽江边,江桥警犬基地,我去之前,单位没有女的。”何召华说,刚去的时候,高强度的工作给身体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钻车底、爬货车,这些对她来说早已习惯。在云南缉毒的日子,她曾好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有一次在瑞丽江边执勤,遇到了一个女毒贩。“当时我又瘦又小,女毒贩很高大,她抓着我就要往江里扔,我跟她对抗了半天,多亏战友们及时赶来支援,才把她制服了。”何召华说,瑞丽江的水速度特别快,扔下去个东西,十几秒就到了缅甸。
  “我考上军校走后,就在同一位置,一个战友与毒贩搏斗时,坠江牺牲。”说到这里,何召华眼中渗出了泪水,“我亲身经历过,知道那到底有多危险。”
维和情怀
来自守卫和平的信念

  很多在读的大学生去当兵,都是当两年再返回大学,继续读书。“我一来,就舍不得走了。”服役期满后,为了继续穿“绿军装”,2007年,何召华考上了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2014年6月,何召华调到日照,成为日照边防支队臧家荒边防派出所的一名民警。“在基层派出所当民警,虽然没有缉毒那么惊心动魄,但是能帮群众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心里也很自豪。”何召华笑着说。
  然而,在她心中,一直有一个维和梦。
  “忽闻山东边防组建维和防暴队的消息,于是乎,匆匆给假期画上了句号。六年前,初识维和时,仰望的梦想之光在闪耀……”画册记录着何召华维和之路的启程。
  在经历了五次选拔六次集训的残酷筛选之后,何召华终于凭借自身优秀素质和过硬技能,成为我国第三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察防暴队的一员。
  在利比里亚的时光是艰苦的,除了要克服天气的不适,还有饮食上的短缺。“在那里,才感受到国内的生活是多么幸福。”何召华说,他们驻地在格林威尔,那里交通设施落后,后勤补给是最大的问题,平时饮食主要是“维和三宝”———胡萝卜、土豆、洋葱,水果几乎是吃不到的。
  何召华在防暴队中担任指挥中心值勤官一职,每天都要在狭小的值班室里面对各类对讲机、电话机的呼叫,遇上重大勤务加班加点更是家常便饭。
  进驻任务区后,何召华一直备受牙痛的困扰,那种钻心的疼让她经常吃不下饭,连喝口水都很困难。在维和防暴队授勋仪式上,她负责解说,彩排期间有几次牙疼得说不出话,她就提前去医院打了消炎针,回来后继续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实在扛不住的时候,就吃两片止疼药或干脆打止痛针。
  终于,撑不住晕倒了。战友们将她送到了医疗队。病情刚一好转,她又回到岗位继续工作,忍着疼痛出色完成了解说任务。
  何召华与同是军人的未婚夫本打算在2015年春节后举行婚礼,却因为参加维和,婚礼不得不往后推迟。同为边防警察,二人聚少离多,一句“注意休息”,一条“注意安全”,就是他们表达浪漫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