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作为全球第三大炼油中心,山东石化产业亟待脱离“挣辛苦钱”的初加工阶段——

山东石化产业呼唤2.0版

2017-06-02 作者: 付玉婷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传统产业在山东全部工业中占比近70%。动能转换,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在于用新产业、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
  在山东一直作为支柱的石化产业无疑是一个改造对象。今年最新数据显示,山东炼油总产能已达2.1亿吨,仅次于美国休斯敦(2.7亿吨)和日本东京湾(2.2亿吨)。“但主要集中在炼油和石化初级加工,连生产乙烯的能力都不怎么具备。”山东省油区办主任杨希珍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山东亟需打造石化2.0版本。
深加工利润是初级产品10倍
  山东石化产业总量3万多亿,炼油总产能达2.1亿吨,居全国首位。但“挣辛苦钱”的初加工阶段,是必须迈过的一个坎儿。
  初级即单纯炼汽柴油,跟蜡、溶剂等深加工产品相比,同样1吨原油,前者产出利润为两三千元,后者则达到一两万元甚至两三万元——相差10倍。
  行业测算显示,上游石化项目对下游石化产业的带动效应约为1:50。去年青岛炼化加工原油1132万吨,实现销售收入331亿元。杨希珍据此算了一笔账:山东2.1亿吨的炼油总产能最高可创造6100亿元的GDP,最高可带动30万亿石化下游产业规模——即便只“吃掉”当中30%,即10万亿元,也相当于再造一个“工业山东”。
  不过,目前我省距离这个目标较远。以石化产业的核心乙烯工业为例,它的地位相当于机械制造业的钢铁、食品业的面粉,但我省仅齐鲁石化有87万吨的乙烯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
升级石化2.0需做好三篇文章
  数据显示,全省2.1亿吨的炼油总产能,央企占到3500万吨,剩下1亿7000万吨左右都由地方炼厂提供——打造石化2.0版,后者的转型升级是重要课题。
  据了解,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深化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八方面改革任务的第一条就提到,在大型国有油气公司为主导前提下,逐步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参与勘查开采。此外,我省将服务地炼企业的地方原油管道作为近几年的建设重点。再过1个月,青岛港集团控股建设的董家口—潍坊—鲁中、鲁北原油管道就将进行投油试运行;另一条地方管道烟台到淄博输油管道也已于去年12月正式投产。省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李良指出,“大管输”相比汽车、火车成本优势明显,同样有助于增强地炼企业竞争力。
  “竞争力强了,转型空间就更大。”杨希珍表示,在做好管道服务、加大重点项目扶持的同时,还需要一些倒逼政策。《意见》提到“建立以规范的资质管理为主的原油进口动态管理制度”,山东可结合这点,探索对长期停留在炼油初级阶段的地炼企业实行配额下调。
  从国家已经批准的七大石化产业战略基地看,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均是主角。另据了解,中石化等目前还正以广东等地为试点进行一体化整合。“升级也绕不开跟这些龙头企业做更多结合的文章。”省油区办另一位负责人指出,山东应借石化基地申报和建设出台更优惠的政策,吸引上述企业来山东投资。
  山东与休斯敦所在的美国得克萨斯州是友好省州关系,两者经济结构很相似。杨希珍表示,山东可从得州引进项目和资金,更可借助休斯敦作为全美最先进石化技术中心的优势,通过引进技术、合资建厂等方式,加速我省石化向下游精加工和高附加值上游价值链延伸。
集聚发展才能产生“化学反应”
  “石化产业升级目前最大的难度在于产业配套。”李良指出,如果不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一同升级,单一家、几家企业投个几千万甚至上亿恐怕也于事无补。
  在新加坡石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经验是“化学群”战略。当地政府采用产业链招商方式,形成了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同企业共享第三方提供的基础设施和公用工程,提高土地、交通等公共基础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大量的市场需求被聚集在同一个产业集群内,企业即时生产,即时消耗,最大限度地降低投资和物流成本,产品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这种方式还有利于安全环保管理,有效降低风险系数。”杨希珍表示,山东也应集中力量发展集约化、一体化、规模化的高端石化产业园区,尤其是可以以“鲁油鲁炼、海油外输”为原则,由青岛、淄博、济南、东营分别与中石化等合作成立产业园区。
  石化产业链条涉及方方面面,单靠企业自身发展难以满足需求。他建议,一是整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省内、国内一流大学的石化学科力量,结合央企、地方企业和社会力量,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和科研成果引进、转化中心。再者,建立石化产业发展数据信息中心和交易平台,满足企业对信息、第三方服务、融资、保险等方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