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视点

省定贫困村靠乡村旅游“活”起来

贫困户从74户减少到3户

2017-05-26 作者: 张蓓 宋学宝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 蓓 宋学宝
  
  “在这里不仅能亲近自然,还能体验农家生活。”5月21日,青岛的王女士全家跟团来到安丘市柘山镇张家宅村,上午采摘草莓、樱桃,下午攀登风光无限的摘月山,欣赏水光潋滟的老子湖,晚上在农家吃农家饭,饭后参加篝火晚会,吃当地特产花生米,在农家安静的院子里度过了一个美好的夜晚。
  这个热闹非凡的小村庄,曾是省定贫困村。张家宅村人均占有土地不到1亩,而且地质贫瘠,传统单一的花生种植方式多年,亩产值一年下来仅有几百元,2015年时有贫困户74户。
  如今,这样一个省定贫困村,却靠着乡村旅游“活”了起来。游客在这里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远离城市的喧嚣,享受休闲、时尚、野趣的田园生活。
  张家宅村三面环河,一面环山,风景如画,南邻青兰高速公路,红孔路从村庄旁经过,交通便利,村北有山泉一处,村南、村西有小河流淌,南侧的三圣古槐已有700多年树龄,足以见证该村的厚重与变迁。
  “为改变村里落后贫穷的现状,村两委班子多方面征求意见,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利用乡情旅游开发项目落户柘山的大好机会,最终确定发展乡村旅游,并以乡村旅游合作社为依托,带动扶持贫困户脱贫。”张家宅村党支部书记刘世东说,近年来,该村注册成立了柘乡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现已初具规模,有经营业户30户,从业人员70多人,可提供床位120多个,满足300人同时就餐。合作社把有条件的贫困户吸纳进来,给予一定的扶持,来人住宿或者就餐优先安排,以此增加他们的收入,加快脱贫。对暂无条件搞农家乐、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村里积极与柘山乡情旅游开发项目对接,让这部分人员到项目区打工。对无法到项目区打工的,村里将其纳入到合作社采摘园中从事日常管理。对已达到低保、五保条件的,按照程序政策将其纳入低保、五保范围,应保尽保,实现政府兜底脱贫。
  程金丽被安排到了合作社草莓采摘园。5月21日,程金丽忙里忙外,满是欢喜。颗粒饱满、晶莹剔透的草莓,吸引大批游客来到此地,在采摘观光的同时收获与大自然亲近的快乐。“在采摘园里我就收收钱、记记账,工作不累。”程金丽因身体原因无法从事体力劳动,长期以来只能靠丈夫打工维持生活,前几年,丈夫因车祸致残后全家再无任何经济来源,只靠低保维持生活。如今,靠在采摘园里上班,程金丽一个月有1500多元的收入,2016年底,程金丽一家脱贫。
  2015年到2016年,张家宅村用政府扶贫款陆续建成了草莓大棚、葡萄大棚,两个大棚通过租给合作社经营,由合作社把扶贫项目收入纯利润的7%发给贫困户。考虑到合作社经营前期收入不稳定,会出现贫困户得不到收益的情况,该村决定前两年以租赁方式,将租赁费发给贫困户,两年后再将经营纯利润的7%发放给贫困户。同时,该村承诺如果合作社效益不好,将按照不低于前两年的租赁费发放给贫困户,最大限度地保障贫困户利益。2015年,合作社将租赁费等3万余元,按条件发放给了贫困户,每户均得600元。
  如今,7个贫困户被安排在柘山乡情项目区打工;3个贫困户安排进入合作社经营住宿,合作社免费供给床、被褥、室内设施、无线网络;程金丽等12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安排在合作社采摘园区内干活;对于最后剩余的贫困户,该村召开村民代表会,通过表决投票,按照低保程序纳入了低保户范围,有3户够条件的评定为五保户。
  两年来,通过在柘山乡情项目区打工、经营农家乐、合作社园区打工、旅游农产品销售、政府低保户补贴、合作社扶贫项目收益分配等措施,张家宅村贫困户从2015年的74户减少到2016年的48户,截至目前仅有3户未脱贫,借此,该村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刘世东说,今年已确定合作社拿出6万元,发放给贫困户,2018年力争达到10万元,让他们彻底摘掉贫困户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