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以创城促民生 让群众得实惠

——滨城创城小记

2017-05-11 作者: 李剑桥 来源: 大众日报
  □本报记者 李剑桥  
  本报通讯员 王延芳
  
  近日,记者骑上单车,开始了滨城一日游。一条条干净整洁的街道,一个个秩序井然的市场,一幅幅传播文明的宣传画……所到之处,无不令人心情舒畅。
  三年来,滨州市滨城区坚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围着民生转,从改善市民衣食住行的细节入手,从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着眼,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伴随而来的是城市内涵和市民素质的大提升。滨城区委书记张宝亮说:“创城不只是为了一块牌子,而是以创城促民生,让群众得实惠。”
王老汉出门不打怵了
  “以前不光车塞着大门,出门还得踩着水,现在我出门再不打怵了!”在油区办家属院,81岁的王守峰与记者攀谈起来。他家紧挨六街市场,买菜倒是方便,但出门难,批发货品的车经常堵在家门口,卖水产的顺手就把脏水倒在地上,整个环境脏乱差。
  “对于六街市场,市民是又爱又恨。”北镇街道六街居委会党支部书记郭建民说。该市场始建于1991年,几次扩建形成大型规模,集蔬菜、水产、肉蛋畜禽、干鲜果品于一体。有经营业户1300多户。但由于规划管理滞后,市场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活禽宰杀没有专门区域,熟食商位设计没有防蝇设施,水产商胡乱排放脏水,加之市场人流量大,卫生管理跟不上,整个市场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臭气熏天。
  整治决定由政府买单,不收经营业户一分钱。一个多月后,六街市场“涅槃重生”,市场日人流量增长到2.5万-3万人,日营业额上升到3000多万元。
  除了六街,在创城期间,滨城共集中整治了20处重点农贸市场,其中9处为新建改建,11处为规范提升。
李大姐没了夏天的烦恼
  “以前进了四月就不敢开窗户,现在不怕了。”家住黄河一路鸿泰小区的李青,谈起露天烧烤就头疼。以前,黄河一路是有名的“烧烤街”。每到天气转暖,烧烤盛行,烟雾缭绕,垃圾遍地,噪音扰民,附近许多居民夏天直接不敢开窗户。
  作为城区,滨城餐饮市场活跃,露天烧烤尤为突出。创城之初,全区有烧烤经营业户400余户,集中分布于城市干道两侧及居民区周边。业户超范围、超时间经营,且多数使用炭火,无油烟净化设备,成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到了夏天,我们接到投诉电话中,多是露天烧烤,群众意见很大。”滨城执法分局局长宋纯杰说。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滨城在全区启动了露天烧烤综合治理。
  堵治标不治本,疏才是长远之计。在加强整治的基础上,滨城积极规划建设烧烤集中疏导点。很快,建成了南杨、彩虹湖等五处集中烧烤经营点。业户集中、规范经营,既解决了油烟污染、噪音扰民,也有效满足了市民需求。为提高业户积极性,滨城出台奖补政策,对进店、进院、进集中点规范经营且更换环保型烧烤炉具的连续两年给予5000元资金补助,受到业户欢迎。露天烧烤治住了,乱搭乱盖等城市“五乱”也大大缓解。
张大妈的安居梦成真
  “这是卧室,这是客厅,你看看我养的花……”在桃李幸福家园小区,70岁的张希珍兴奋地领着记者参观她的新居。张大妈是市东街道桃李居委会人,这次棚改,张大妈和老伴共分到了三套楼房,老两口住一套,租出去两套。告别脏乱差的棚户区,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了稳定收入。
  “这样的好日子在几年前,真不敢想。”张希珍说。桃李居委会是个城中村,道路破烂不堪,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 ,“三大堆”臭气熏天,村牌面积有限,居民把院子里挤了又挤,盖满了房子。群众眼望着周边栋栋高楼拔地起,却没有自己的一套房,心有埋怨。
  通过棚改,建成了5栋17层居民公寓楼和2层2400平方米沿街商业楼的安置小区。去年,300多户居民喜迁新居。
  作为市辖区,滨城棚改任务艰巨。2015年以来,滨城区加快棚改步伐,两年共完成棚改项目24个,改造面积81.58万平方米,改造户数3242户。今年,该区又出台了《棚户区改造三年集中攻坚实施方案》,将对辖区符合条件的村(居)实施棚户区改造三年集中攻坚。届时将有更多居民像张希珍一样圆了安居梦。
  创城,人人参与,人人有份。近来,大街小巷的“红马甲”越来越多,他们身穿“滨州志愿者”字样的红马甲,打扫卫生死角,清理“小广告”,还劝导不文明行为,受到市民的赞扬。这些“红马甲”是来自全区88个文明单位的志愿者,滨城区“红马甲”人数已经远超万人。在全区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650余个,传播凡人善举,弘扬社会正能量。“文明滨城”的品牌越来越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