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法治

莘县向“面子致贫”“面子返贫”说不——

村民一场丧事节省1万余元

2017-05-10 作者: 李梦 孙亚飞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 梦 孙亚飞
    本报通讯员 郭 楠 任 瑜

  在莘县,一些农村婚丧嫁娶讲排场、要面子的现象曾一度难以遏制。村中普遍存在的“借钱也要随份子”的观念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负担,甚至使刚刚脱贫的群众遭遇返贫的境地,背上沉重债务,成为群众脱贫进程中的“隐形”阻力。2016年,莘县在全县范围开展了“破除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活动,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助推精准扶贫的重要推手,这使因“人情风”而形成的扶贫阻力才逐渐消除。
  2017年4月,莘县古城镇贾庄村村民贾伯朝去世,这对2016年刚刚动态调整脱贫的贾家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原来,贾伯朝之子贾雨骄碍于面子及传统观念的束缚打算大办丧事。
  “当时,贾雨骄已经开始联系戏台棺材等事宜了。”贾庄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贾雨存告诉记者,当知道他打算大操大办后,该村的红白理事会成员轮番上阵,严肃说明村里的要求,并从各个方面阐明简办的好处,“我们甚至还请本村的‘能人’贾伯举对他进行了多次劝说,贾雨骄这才舍弃了所谓的‘面子’,答应从简办丧。”
  贾雨骄告诉记者,听了红白理事会的劝说后,他打消了搭大台唱大戏的念头,原本准备的披麻戴孝变成了长子一人戴孝,原本打算的“三八二四”宴席也变成了“一碗端”,甚至连棺材进土也改成了火化发丧。“我事后算了一笔账,整场丧事办下来仅花费4600元,比预计的16000元省了11400元。”
  其实,在“人情风”的趋势下,当地一些贫困户打肿脸充胖子的不在少数。以莘县的省定贫困镇古城镇为例,在未推行文明婚丧之前,当地农村丧事一般花费2万元左右;喜事在彩礼方面,一般在6万至10万元。据统计,全镇现有贫困户581户,有12户属于“因婚致贫”。
  为引导群众转变观念,节俭脱贫,莘县展开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主题宣传活动。据悉,该县成立了专门宣传领导小组,对全县所有行政村,特别是57个省定贫困村展开了全方位、无缝隙、全覆盖的宣传,鼓励以集体婚礼等方式办理婚事,杜绝高额聘礼、互相攀比等低俗陋习,并倡导厚养薄葬,简化治丧仪式,缩小治丧规模,做好脱贫“减法”。在莘县的积极倡导和努力宣传下,该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之风深入人心,多数农村的丧事成本从以往的2万多元降到5000元左右,婚礼费用也大大减少,减轻了农民群众一项经济负担,改善了过去贫困群众因愚致贫、因铺张浪费返贫等状况。
  “要想陋习除得快,还得党员干部带。我知道这次移风易俗是镇一把手亲手抓的,还组织人员进村暗访。我听镇政府的同志说,要是发现违反规定,婚丧大操大办的镇村干部一定严惩不贷。”贾雨存说,“除了监督他人,镇上也让我们理事会按照新办、简办的原则操办,要是发现我们违规大操大办的话,也是要受处罚的。”
  据了解,莘县依照“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坚持公开公正、依法依规推选”的原则,在全县所有行政村建立健全了红白理事会,红白喜事由红白理事会一手操办,统一标准,并现场监督,凡不按村规民约规定办理的,红白理事会拒绝提供服务。开展活动以来,该县不使用棺材的村庄达到170多个,酒席改为“一碗端”的村庄达到830个;响乐班基本绝迹;泡沫纸扎基本取消;路祭、顶墓祭等繁文缛节越来越少,贫困群众有更多时间鼓足干劲、发展生产,为脱贫攻坚积攒了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