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读书

发展是“一带一路”最大的逻辑

2017-05-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禾刀
  作为中国学界“一带一路”战略最前沿的研究者和呐喊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在《世界是通的》中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一带一路”时代的全球化、文明、战略、经济、政治、外交逻辑,揭示了“一带一路”倡议所展示的中国智慧与世界智慧。本书也是继作者推出《“一带一路”:机遇与挑战》专著一年后从人类文明史与全球化反思角度研究“一带一路”的又一力作。
  众所周知,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发表了一个震惊世人的观点,即“世界是平的”。在托马斯看来,四通八达的互联网,轻松抹平了交通等过去难以逾越的现实障碍,相比之下,互联网上的任何一则信息,对互联网上的受众均是等距也是等时的,网络第一次让人们变得如此平等。
  不过,在王义桅教授看来,这种抽象意义上的“平”,仍然无法摆脱现实的诸多不平等。或者说,在全球化时代,仍旧存在南北差距、沿海与内地差距、城市与农村差距等诸多不平等。仅以中国来看,东部与西部无论是在经济还是交通等方面仍旧存在不小的差距。“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样如此,几乎普遍面临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通病。甚至在自然条件方面也千差万别,比如许多国家全年降雨量极少。
  即便是托马斯以互联网为基础建立的“变平”逻辑,王义桅同样认为还是有前提条件的,因为在许多国家许多地区同样存在互联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弊病——“‘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的固网宽带平均速率普遍在10-20Mbps,移动宽带平均速率普遍在3-8Mbps”,且价格高昂。如此看来,基础建设的先天不足,使得托马斯描绘的“世界是平的”盛景更像是镜中花水中月。
  中国有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正是因应世界面临的种种不平等,正因为看到沿线国家面临的诸多困境以及巨大的发展潜力,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即通过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幅压降物流成本,加快货物流动速度,期冀让贫困地区通过大幅改进的基础设施实现与世界接轨。或者说,只有让贫困地区的人们有能力参与到全球化活动中来,他们才可能在交流中真正受益,全球化才可能因此而实现“普惠而均衡”。
  王义桅并不认为“一带一路”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简单复制,也不认为这一倡议旨在输出国内过剩产能。相反,他认为这一倡议是对古代丝绸之路的现代化改造,目的也不仅仅是打通输送商品的简单通道,而是在于“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所代表的互联互通”,通过交流发展融合,实现经济、政治、文明等多个层面的相互促进,从而构建培育全球化时代新的发展集群。至于国内部分行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这是一种现实,但与此同时,中国正在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快速摆脱低端形象,许多商品品质已经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比如高铁、手机、电脑等。从这一层面讲,中国商品和技术的输出,非但不是对落后产能的消化,而是帮助落后国家和地区实现弯道超越。
  《世界是通的》
  王义桅 著
  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