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公共文化

山东版画“对话”桃花坞木版年画

画作背后包含有艺术家独到的审美理想

2017-05-05 作者: 于国鹏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于国鹏 报道
  本报济南讯 周东申、陈川、张白波三位版画艺术家的版画展览,目前正在山东美术馆如火如荼地展出,先期开幕的“姑苏繁华录——桃花坞木版年画特展”热度未减。山东版画名家名作,记录姑苏繁华的桃花坞木刻经典,在近距离“对话”中会迸发出怎样的火花?
  版画按照版的材料不同,分为木刻版画、铜版画、锌版画、石版画等,按照颜色分为黑白、单色、套色三大类。本次展览,三位山东版画艺术名家中,周东申作品均为黑白木刻版画,陈川为套色木刻版画,张白波多为拓彩版画。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地区民间艺术风格。
有个性的形式美
  版画形式美感,包括色彩、构图、造型、明暗处理、印痕等。
  周东申此次参展的版画均为黑白木刻,画面上只有黑白,与传统中国画产生的审美效果一致,黑白两色的简洁留白,让线条的律动得以突出,也产生了良好的叙述效果。
  陈川作品大多为套色木版画,色彩变化丰富,安排巧妙,色彩本身就能抒情达意。创作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作品《新渠欢歌》,画面中红色既表现了我国南方沟渠新土的颜色,又象征了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热火朝天的劳动者,已与远入天际的雄伟高耸的大渠融为了一体,就像一座人类战胜大自然的红色纪念碑。
  张白波独创石膏拓彩版画,吸收了汉代画像砖、画像石的创作手法,画作表面的痕迹具有强烈的凹凸感,这是他版画艺术的重要形式特点之一。以《比目鱼·寂》为例,凹凸感让比目鱼产生了三维立体效果,变得真实可感。
  桃花坞木版年画具有传统年画的特征,即饱有满满的民俗趣味与祥瑞寓意,如意味安宁圆满的“福善与嘉禧”系列,代表民俗喜庆的“时俗与风情”系列等。以“寿字图”为例,色彩黄红绿交织,构图精细,花团锦簇充溢着吉祥福禄的好寓意让人赏心悦目,更是可以悬挂家中的精美装饰。
画面都在讲故事
  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及桃花坞木版年画都不属于抽象的版画作品,画面承载了一定的叙事内容。
  周东申的版画作品多取材于名著和经典故事。这位79岁高龄的老艺术家,生平爱读书,每有所得,便把心中感动通过版画传达出来。周东申作品中有大量的对我们而言比较陌生的故事。他的作品尤其关注那些经过多次“复述”,每次复述产生的评价效果都不一致的经典故事,如《第四十一》,信仰与爱情,孰轻孰重,立场不一,就会产生不同的社会文本,周东申希望观众能借着欣赏作品的机会,考虑和反思一下这些似乎有定论,似乎又没有定论的故事,把评价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观众。
  在早期表现劳动人民的作品中,陈川为增强版画可读性,借鉴了民间美术的形式,如民间年画、兰印花布,以及拉丁美洲民间艺术的表现技法、饱满的造型、强烈的色彩等。进入后期,他的作品变得轻盈明快起来,巴黎印象系列的作品,构图简洁明快、现代,色彩运用靓丽、时尚,乍一看像是年轻人的艺术。
  张白波的近期作品《流动的墙》,则是在考虑和讲述当代文化碰撞与融合的问题。
  桃花坞木版年画中,就有专门描绘耳熟能详的历史典故或传统文艺的“戏曲与传说”系列,如《孙悟空大闹天宫》《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等。
内涵丰富的人文情怀
  三位艺术家的每一幅作品,背后都包含有艺术家独到的审美理想。
  陈川的《雨濛濛》,画面中细雨濛濛,淡淡的灰绿色调的背景中,闪烁着几点红、黄、蓝色的雨伞和祖孙俩,表达的情感细腻悠长。这应该与作者的经历与个人情感有很多关联,陈川是南方人,成长和读书都在烟雨绵绵的江南水乡,后到山东工作。每当回忆起久违的故乡,陈川会有淡淡的愁绪,但并未刻意夸张,因此才会刻画出如此韵味悠长的画面。观众看来,也会引发许多共鸣。
  就桃花坞木版年画而言,无论是题材还是热闹的花式,都蕴含着民族艺术的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表达着丰富的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