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公共文化

展示“更名建院”三年来在科研领域的璀璨收获

省艺术研究院学术成果集中亮相

2017-04-21 作者: 于国鹏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于国鹏 报道
  本报济南讯 作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更名建院三周年的重要学术成果,由省艺术研究院承担的省文化厅“大师引进工程”重点科研项目《儒学与艺术学论丛》、“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重点项目《寻百年之声 传文化之脉——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重点课题项目拯救濒危剧种蛤蟆嗡成果集》,4月18日正式亮相。同时,科研转化项目原创舞剧《兰》、山东琴书大全、梨花大鼓大全等作品和专著,一同展示了山东艺术研究院三年来在学术科研领域的璀璨收获。
  据省艺术研究院院长张积强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山东省艺术研究院承担省文化厅“大师引进工程”重点项目,并策划开展多项重点科研项目和课题,“这是三年来学术科研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儒学与艺术学论丛》项目于2013年启动。丛书集学术性、资料性与普及性为一体,集中呈现儒学与艺术各学科的密切关系和深远影响。该丛书共分五个专题,分别围绕儒学与艺术、儒学与音乐、儒学与戏剧、儒学与曲艺、儒学与舞蹈专题展开,整套丛书约100万字,图片近200余幅。作者队伍有中青年学者17人,以省艺术研究院科研骨干为主体,部分整合省内高等院校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评价:“这一项目既推出了优秀成果,又培养了学术人才。”
  《寻百年之声 传文化之脉——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重点课题项目拯救濒危剧种蛤蟆嗡成果集》,集中了蛤蟆嗡抢救工程的各项成果。这也是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启动的第二个濒危地方戏曲剧种抢救工程,此前他们已成功抢救了濒危剧种菏泽大弦子戏。蛤蟆嗡流传于冠县一带,这个地方小戏剧种濒临灭绝。为抢救这一剧种,2016年,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将其纳入“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的框架之中,实施“三位一体”保护,让这一剧种重焕光彩。省艺术研究院与当地配合,排演一出蛤蟆嗡剧目《武训舍情》、拍摄一部蛤蟆嗡文化纪录片《难割舍的蛤蟆嗡》、出版一部剧种理论成果集《山东濒危地方戏曲剧种——蛤蟆嗡研究》。
  作为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成果,《山东濒危地方戏曲剧种——蛤蟆嗡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仅对蛤蟆嗡的源流、代际传承、音乐表演文化特征、剧目创作的流变与开拓、新发展等剧种本体进行了研究,而且还将蛤蟆嗡放到大文化背景下进行了跨学科的比较研究,加入了鲜明的时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内容涉及“蛤蟆嗡与冠县社会变迁研究”、“蛤蟆嗡的生态环境与美学形态”等。专家评论认为,这一理论成果,堪称目前蛤蟆嗡剧种研究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