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体育娱乐 连载

玉不琢,不成器——

清华学爸教子经(8)

2017-03-1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老 温
  这件事过去很多年后,儿子依然记忆犹新。
  你能从这件事中悟出什么吗?
  同样是吃西餐,餐具是适应环境还是坚守东方传统,要看具体情况。假如,我是说假如,有那么一天,克里姆林宫或法国总统府或西班牙王宫邀请你去就餐,那你最好按照西餐的规矩和礼仪;假如,你只是带着家人去吃西餐,刀叉左右都可以,用不惯刀叉就向服务员要筷子。
  本田宗一郎说:“光看别人脸色行事,把自己束缚起来的人,就不能突飞猛进,尤其是不可能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里生存下去,就会掉队。”就连麦当劳、肯德基的食品口味都在随着国家和地区的差异在不断改进呢!这就是创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更应该创新。
  听的不是话,是规则
  头天晚上,小明爸爸高兴,喝了几杯酒,乘着酒意轻拍着小明的头说:“儿子,老爸不再限制你上网了!”小明非常高兴。然而,第二天酒劲下去之后,小明爸却忘了昨晚的承诺,仍如以前一样,对小明上网深恶痛绝,横加挞伐。小明很委屈:大人怎能说话不算话呢?于是阳奉阴违,偷偷地上网、打游戏。他觉得,跟爸爸扯平了。
  从故事中可以看出,小明是有一定的规则意识的,他相信爸爸也有规则意识。正因如此,他对爸爸的话深信不疑。但让他失望的是,他有规则意识,老爸却没有,于是只能与爸爸斗智斗勇,用行动与爸爸“冷战”了。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是否允许上网,并未形成一个规则,而是出于小明爸爸的兴之所致。
  有家长经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也有家长挺得意:我家孩子很听话。
  要我说呀,抱怨的就别抱怨了;得意的也没有必要得意。听话与不听话,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家长所谓的“听话”,就是“听家长的话”。家长的话就一定对吗?那可不一定。
  孩子该不该听话?我的观点是:该,这是毋庸置疑的。关键是,该听什么话?
  是啊!所谓要孩子听的“话”,我的理解应该是“规则,规矩”,而不是某个家长心血来潮所讲的某句话,或是家长一拍脑门给孩子下达的某个命令或指示。
  规则或规矩怎么来的?客观要求的,沟通协商来的。孩子要听的是“家长跟孩子协商后定下来的规则或规矩或计划”。也就是说,什么事情都要跟孩子商量着来,而不是强迫、命令。
  家长不能把自己当作领导,把孩子当作下属,颐指气使,大呼小叫,呼来喝去,朝令夕改。现在这样的领导都已不时兴了,可不能跟着学。
  要制定孩子遵守的每一个“规则”,都要跟孩子事先沟通协商,形成共识,重要的尽可能形成文字,可视化,形象化。父母与孩子共同遵守,互相监督,互相提醒,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形成良性互动。
  这样的规则,是平等协商的结果,不是命令,不是一边倒;
  这样的规则,孩子参与了制定的全过程,明白规则的真正用意,他知道不是整他,执行起来就不会那么抵触;
  这样的规则,是有执行力的,是有可操作性的,用不着“叨叨叨”个没完;
  这样的规则,才不会导致家长跟孩子之间出现沟通障碍。
  《淮南子》有句:“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强调了规则的重要性。但规则的制定既不能与专制产生瓜葛,不能父母一言堂,也不能拘泥不化,而要据实变通。正如葛洪所言:“常制不可以待变化,一涂不可以应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