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新六产,提质增效的总抓手

——二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02-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评论员

  这两年,“三农”领域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新六产”。不熟悉农业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探究起来就会发现,“新六产”背后闪现的,恰恰是近年山东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大亮点,是“全国农业看山东”一个新的观察窗口。
  说起“新六产”,有专家说这是一种产业链加法,即“1+2+3”,种养加、农工贸、产加销一体化;也有业内人说这是一种价值链乘法,是“1×2×3”,将推动一二三产业各环节增值,产生乘数效应。无论是相加还是相乘,都是以农业农村为根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
  一种全新供给体系的打造,意味着产品结构调整,更意味着产品内涵的丰富、功能的拓展和价值的提升。这一要求反映到产业结构上,就是要依托农业农村,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让农业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实现与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有机整合、协同发展。从山东实践来看,着眼于产业融合发展,我们的农业产业链延长了,农村产业范围拓宽了,农业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得到明显增加。以“新六产”为抓手,可谓抓住了供给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关键。突出培育这一总抓手,让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加快“三链重构”,推动多要素集聚、多产业叠加、多领域联动、多环节增效,重构出的将是一个更有效率、更有效益、更可持续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推动农业“接二连三”,紧扣“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是核心所在。有过农业经历的同志都不会忘记:小生产与大市场一旦信息脱节,供求匹配对接就会失去准星;大宗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旦相互割裂,农业资源经济效益就会难以放大。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少,供给环节多,没少让我们吃苦头。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全环节、全链条产业融合的要义,在于让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着眼于全环节升级,临沂朱家林生态艺术社区,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相结合,小山村摇身一变,成了各种创新、创造、创意、创业的汇集载体和施展空间;着眼于全链条升值,沾化冬枣通过技术改良,亩收入由7000元提高到4万元,经过深加工实现2倍增值,发展了采摘体验、休闲旅游等,又使农民获得3倍效益。可见,做好融合文章,赋予农业产业产品更多的功能与附加值,融合产生的利润将大于单纯每个产业之和。
  “新六产”的重要标志,是绿色、生态、可持续。加力推进农业“新六产”,离不开科技支撑和资源环境保障。当技术一步步远离自然,产品应该一步步回归自然。的确,病虫害治理、农作物品种改良……广袤田野上演的现代农业故事中,科技从来都是主角;但农残超标、土壤板结、地下水超采等痼疾,也警示我们,对科技利用的异化,注定会“袭击”美好自然,破坏应有平衡,遗患无穷。因此,紧扣“新六产”发展需求,找到科技与绿色的连接点,显得尤为重要。具体而言,就是要充分认识绿色科技平衡发展的重要性,把科技创新融入绿色生产方式,“退”“减”“治”三管齐下,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创造出一个繁荣发展、绿意飘扬的农业“新六产”。
  无论是做加法,还是做乘法,“新六产”真正融合,都不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使农业从传统意义上的“一产”变为“六产”,同样需要改革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松散,需要构建完善的激励相容机制;社会资本、先进技术向农业农村渗透缓慢,需要打造相应的财税、金融、法治等支撑体系;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滞后,需要推进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涉农公共服务建设。有同志说,以前一二三产就像三个鸡蛋,现在要把三个鸡蛋打碎,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融合,要求更高,任务更重。勇于尝试,大胆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突破用地、融资、基础设施等瓶颈,聚集农村各种资金、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就一定能让三产融合的路走得更加顺畅,实现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的农村农业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