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文化消费需进行供给侧改革

2017-02-1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先凯
  
  春节消费旺季期间你有哪些文化消费?笔者细数起来,看了几场电影,买了几本书,买了几件文化创意产品……这些“文化消费”在总体支出中所占比例并不高。是消费水平不够还是文化消费动力不足?笔者认为二者兼而有之。
  据资料显示,按人均GDP超5000美元,文化消费占GDP比重7%的国际经验核算,山东2015年的文化消费尚有2860亿元的缺口。关于文化消费不足的原因,省文化厅在《文化消费情况报告》指出,文化产品定价与居民收入水平不对称、文化消费欲望与消费能力不对等、文化创意不足与外来文化难对冲等原因,是造成我省文化消费市场活力依然缺乏的主要原因。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制定实施山东省‘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办好山东文化惠民消费体系。”对于引导文化消费,有业内人士表示,“文化消费具有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和‘粘性’习惯效应,既需要不断增加供给,又需要进行培育和引导。”
  正因为文化消费“供给创造需求”的特点,需要从“供给侧”着手进行改革和引导。如何进行文化供给侧改革?笔者认为不外乎“量”和“质”的提升,此外还需要借助“互联网+”打通文化供给的路径。
  在引导文化消费的供给侧改革中,笔者认为文化消费品“量”的提升是基础。2016年6月起,“齐鲁大舞台”城市惠民演出季在济南开启试点。动员、整合省级院团和济南市属文艺院团、剧场,组织举办多种形式、多个门类的文艺演出和体验活动。除个别商演按照市场规律定价外,绝大多数演出门票价格不超过30元。并且,以“优质低价、概不赠票”为原则,培育市民的文化消费习惯。一时间,文化演出集中推出,观演人数大大增加,“掏钱看戏”成为文艺爱好者的新时尚。不得不承认,文化消费品的数量增加,才让便捷、可选的文化消费成为可能。据了解,省文化厅今年7月将把“齐鲁大舞台”城市惠民演出季的试点经验向全省推广,推出首届“山东文化惠民消费季”。以丰富文化消费业态,引导文化消费行为。
  是不是文化消费品的数量增加,文化消费必然提升?笔者认为不然。近期比较火热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在多年前可能只是默默无闻的简陋的纪念品。台北故宫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等机构,探索出将文化创意融入衍生品制作,使之大大增值的道路。抓住了文化消费转型升级时期,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质量提升的要求。笔者认为,在文化消费供给侧改革中,文化消费品的质量提升,是数量提升后又一重要的因素。文化消费品有着提升文化消费者自身素养的重要功能,其质量的重要性更胜一筹。只有提供更加高质的文化产品,才能不断增加文化消费的动力。
  最近,“快手”作为一个“现象级”的短视频应用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这个活跃用户近4亿的应用中,充斥着以“草根”“表演”“乡村”等为标签的短视频。从中不难看出,移动互联网在乡村的普及程度之高的确惊人。在讨论文化消费的过程中,很容易将乡村基层视为非重点之处。然而,真实情况并非如此。乡村基层所需要的不仅是公益性、“送下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也更需要数量多、质量高的文化消费品。在当下,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大消除了城乡间的“数字鸿沟”,这为公益性和市场性的文化消费品到达乡村基层,拓宽了路径。笔者认为,在文化供给侧改革时,要重视打通文化消费品的流通路径,将高质量的文化产品以便捷的网络传播到城市市场之外的乡村基层市场,主动占领阵地才能杜绝低俗文化消费品对乡村基层的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