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博物馆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2017-02-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先凯
  
  “开工建设山东自然博物馆,支持社会力量创办博物馆;建成开放孔子博物馆;研究建设稷下学宫模拟展示馆……”近日,2017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举措中,博物馆建设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现在到各市采访,越来越感觉到城市地标已不单单是城市广场、开发区、公园等基础设施,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越来越靓丽的文化设施也逐渐夺目。近几年,我省借助“十艺节”等契机,文化设施建设走上了快车道。其中,各市、县区的博物馆建设也是大幅度提升,17市博物馆已全部建成开放。据笔者了解,目前我省博物馆数量共计451家,居全国首位。其中文化文物部门所属151家,行业性国有博物馆73家。非国有博物馆经过快速发展后达到了227家,金融、电影、摄影、年画雕版、民俗、家具、非遗等非国有博物馆也填补了我省博物馆门类空白。
  根据近日省政府发布的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到“十三五”末,我省力争博物馆总数达到600家以上,其中非国有博物馆300家,达到每15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
  《山东历史文化展》《鲁王之宝——明朱檀墓出土文化精品展》、年画体验课、古琴体验课……高质量的展览,精彩的年俗体验课让山东博物馆在春节假期间热闹非凡。除此之外,各市的博物馆也推出了各类精品展览和非遗活动吸引观众,去博物馆过年大有流行之势。在笔者看来,博物馆数量和设施条件的提升,其发挥的社会教育功效也必须跟得上。尤其是我省坐拥如此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博物馆需要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阵地和发展的先锋。
  如何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要从提升博物馆的辐射能力和互动性两方面入手。
  提升博物馆的辐射能力,主要的是支持建设乡村(社区)博物馆,提升博物馆的分布。2016年,省委宣传部将建设56个乡村(社区)博物馆工程纳入文化惠民16件实事。通过编制发布《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指南》,鼓励支持各地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列支专门经费支持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一年内56处乡村(社区)博物馆全部建设完成并对外开放,共举办乡土文化遗产专题展览70余个。趟出了一条在基层建设博物馆并有效运行的路子,为博物馆数量增加和体系建设提供了经验。提升博物馆的互动性,主要是依靠博物馆的展览、体验活动等,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看得到、摸得着、讲得出故事”的真实存在。正如山东博物馆开办“孔子学堂”“模拟考古坊”“自然教室”等体验课程,让参与其中的中小学生近距离学到了国学、考古、自然科学等知识,拉近了观众与优秀传统文化的距离。
  然而,发挥博物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并不是说单纯地增加博物馆的数量、增加博物馆的活动就能解决。博物馆功能发挥的基础是其自身管理的科学规范。笔者还记得多年前“河北省最大的民间博物馆”实际上却是“雷人博物馆”的教训。尤其是目前非国有博物馆建设有“大跃进”苗头的情况下,许多非国有博物馆存在着藏品混乱、体验活动水平较低、商业性过于明显等问题,很难为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和教育。对此,政府文化部门应当依照《博物馆条例》对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规范监督、加强执法,打造专业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博物馆,才能使其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