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大力推进艺术精品创作,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锻造艺术精品涵育核心价值观

2017-02-10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郭树清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开展文化涵育核心价值观行动。在这方面,优秀文艺作品能够发挥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尤其是戏曲,群众喜闻乐见,把看场大戏当成难得的精神享受。优秀戏曲作品,讲述一个精彩故事的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弘扬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
  近年来,省文化厅积极组织全省文艺工作者深入挖掘全省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努力从中华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灵活运用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实现当代表达,创作推出了一大批底蕴深厚、涵育人心的优秀文艺作品。
  不久前,在今年的全省文化工作会议上,省文化厅厅长王磊表示,2017年全省文化工作将抓好四项重点,其中之一就是大力推进艺术精品创作,包括抓好关键重大题材创作,完善扶持艺术创作机制,抓好地方戏曲传承发展,同时重视群众文艺创作。这又与另一项重点工作“文化惠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不断创作生产出更多的艺术精品,将更好地满足全省群众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升群众文化素养。
好戏大家站着也要看
  2月4日至6日,省吕剧院来到潍坊寿光市,举行“2017冬春文化惠民演出季”的演出。《李二嫂改嫁》《姊妹易嫁》《小姑贤》《打金枝》四台大戏连续几天上演,让当地吕剧戏迷们陶醉不已,欢欢乐乐地过了个“新春吕剧节”。
  演出现场盛况让人印象深刻。2月4日晚,在海化剧场演出,剧场座位不够,很多人就坐着马扎挤在走廊里。演出中,观众越来越多,晚来的观众只能在门口踮起脚尖,探出头去瞅着看戏。观众的热情也让演员们兴奋不已。
  接下来,省吕剧院还将辗转东营、德州、济南等地开展二十余场文化惠民活动,为更多的群众送去欢乐祥和的新春祝福。
  正因为群众喜欢,对于戏曲的创作生产,我省一直给予重点关注。为加强对戏曲艺术的传承保护,2014年,省文化厅启动实施了“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3年时间累计扶持各类戏曲项目50部,带动全省戏曲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今,山东共创作推出各类大型戏曲剧目百余台。省吕剧院《宣言》、聊城市山东梆子《海源阁》、青岛市茂腔《秧歌乡的故事》、淄博市五音戏《紫凤》、泰安市山东梆子《官箴碑》、济宁市山东梆子《黄土黄》、济南市京剧《邓恩铭》等一批戏曲新剧目成功首演,立上了舞台。
  目前,省文化厅正根据国家和我省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相关政策精神,深入开展齐鲁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创新工程。省文化厅也将及时修改完善“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实施办法,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规范、运行科学、保障有力的戏曲艺术传承保护、创新发展新机制。
把名人和名著搬上舞台
  今年,省京剧院的重点项目之一,是创作排演新编历史京剧《孔子》。目前,剧本已经定稿,正在组建主创班子。省京剧院表示,将集中全院优势力量,力争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
  深入挖掘山东历史名人,打造名人系列,成为我省艺术创作的一个亮点。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我省新立上舞台的大型剧目中,仅孔子题材就达6部。这些作品构思巧妙,立意新颖,从不同角度,讲述孔子的故事,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历史名人系列作品,还包括省京剧院以春秋首霸齐桓公为题材创作而成的京剧《春秋霸主》,济南京剧院以李清照、辛弃疾等为题材创作的京剧《李清照》《辛弃疾》,山东艺术学院创作的话剧《管子》等。通过观看这些剧目,不仅加深了对这些历史人物思想的了解,也对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有了更丰富的感悟。
  挖掘名人系列的同时,我省还深入挖掘文化名著名篇,打造名著系列。如淄博市五音戏剧院推出的五音戏《云翠仙》《紫凤》等,改编自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青岛市歌舞剧院、潍坊高密艺术剧院改编自莫言小说的舞剧《红高粱》和茂腔《红高粱》,省京剧院改编自刘知侠同名小说的京剧《铁道游击队》,省吕剧院改编自同名小说的吕剧《石龙湾》,借助名著在群众中的影响力,成功提升了剧目知名度,并在国家、省等戏曲展演中获得荣誉。
齐鲁大地到处有“戏”
  今年的全国戏曲新春晚会上,来自菏泽的动漫舞台剧山东梆子《跑旱船》代表山东登上舞台,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此前,这台充满乡土气息的剧目,成功入选文化部“全国基层院团优秀戏曲会演”。
  《跑旱船》是我省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戏曲“名事系统”的作品之一。在这方面,我省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省以孝文化为题材创作排演的山东梆子《墙头记》、以义文化为题材创作的吕剧《姊妹易嫁》等,都已经成为享誉全国并被诸多剧种广泛移植的优秀艺术作品,为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打造艺术精品开拓了新路。
  近期,省京剧院又以清末民国时期知名民族企业命运而创作了京剧《瑞蚨祥》,聊城市山东梆子剧院以名列清末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当地海源阁为题材创作大型山东梆子《海源阁》,菏泽市以千里送被拐少数民族女孩回家的当代义举,创作大型山东梆子剧目《山东汉子》,临沂以沂蒙老区人民无私支前的英雄事迹创作而成的柳琴戏《沂蒙情》等,以不同形式,成功地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作品,推出一批高水平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戏曲作品,受到普遍欢迎。
  与此同时,我省还深入挖掘民间传说故事资源,像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陶朱公传说、董永传说等流传已久的民间故事,被通过各种形式创作成戏曲,或被创作成为美术作品,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