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把发言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以事评人,以评促干——

东阿:村民给干部当考评官

2017-01-08 作者: 李梦 来源: 大众日报
  □崔颖 闫芳 报道   近日,东阿县陈集乡李庙村党支部党员与群众代表在交流年前村里工作。
  □本报记者 李梦 
  本报通讯员 崔颖 闫芳

  年关将至,大伙儿越发忙。东阿县陈集乡李庙村党支部书记李玉亮和村里的村干部、党员们,更是忙上加忙。“老李拿着铁锨跑了一整天,三个渗水点都找到了,上水量大,这两天就能浇完水了。”带记者走在田间,李玉亮讲述村里党员干部对他的帮助。
  李庙村种植葡萄远近闻名,这些日子村里忙着灌溉葡萄大棚,此时浇足水能激活葡萄休眠期,可浇水的地下管道渗水,上水量小,耽误了浇水会影响一季的葡萄收益,村里的党员李庆利自己拿着铁锨跑遍了全村60多眼浇水井的出水口,终于发现了3个渗水点,连夜全部修好。
  事情虽小,心急火燎等水的村民却很感动,“村里都是小事,村干部、党员随叫随到,从入了冬,他们过几天就来看我一趟,陪我聊聊天,问问我需要啥,我这哮喘病,最怕烟,这不,天儿一冷,村干部和党员们动手给我安装了烟囱。”提起这些琐事,76岁的孤寡老人李明生竖大拇指。
  党员干部的一举一动,群众看得一清二楚,也最有发言权。东阿县积极创新村级党建管理模式,把发言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全体村干部和党员接受村民监督评议,党员干部干了啥,干得咋样,让群众回答,认可不认可由群众说了算,村民百姓真正当上了考评党员干部的“主考官”。
  在陈集乡李庙村党支部,有一面评分墙,墙上有一个“党员积分评星”专栏,村干部和党员干部平时的工作、表现最后全部折算成小红星,干得越出色,群众越认可,名字后面的星星就越多,政治思想素质、密切联系群众、示范带动、自身形象、党员群众评价等一系列硬性考评规则,变成了一颗颗红色的小星星,动态灵活地勾勒出了全村干部党员在村里百姓心中的形象。
  每月1日,对李庙村干部、党员和群众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这天,村党支部都要组织村民对村干部和党员进行评价,并对评出的星级党员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对表现全面、事迹突出的党员优先作为向上级推荐的表彰对象。“现在作为一名普通党员也有压力了,‘没有星’脸上没光啊。”村里不少党员对记者说。
  “今年村里变化不小,新建了敬老院,配置了标准间、娱乐活动室、餐厅,这项工作搞得好,咱老百姓心里满意。”“咱这一批新盖的二层楼完工了,村民都住进去了,但村里还有没条件盖楼的村民,村里得争取让老百姓都住上新楼啊。”“咱全村355户居民全部用上了天然气,这项工作咱村做得最好,最快,在全镇数第一,要是下一步能实现集体供暖就更好了。”
  1月4日上午,大桥镇毕庄村党支部会议室里气氛热烈,由13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争相发言,对7名村干部的公开述职进行了公开评议。当场评议、当场唱票、当场公布结果,这场别开生面的“民考官”辣味十足,真正实现了让村里的党员干部脸红出汗。“把村里的各项工作都摆到桌面上来谈,让村民发言,给村民一个交代,这样考评村干部确实是硬碰硬,使人成就感、荣誉感、危机感、紧迫感、压力感并存,若不努力工作就得‘下课’。”评议结束后,毕庄村党支部书记毕拥军这样感叹。
  以事评人,以评促干,是压力更是动力。东阿以村级党组织有效参与为切入点,积极探索以村支部为主体的基层党建新路,不断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运行机制,完善村级议事会人员构成,强化两会联动,创新民主评议,形成了“两会一评议”的村级组织民主管理村庄模式。同时创新村党员干部民主评议机制。每半年党群议事会对村“两委”干部和党员进行一次评议。村“两委”成员结合自身职责分工,选择个人主导、主办或重要参与的2—3件大事、实事进行举例说明,实现以事评人。为使村“两委”成员得到综合客观评判,东阿县把评议指标变换为“述职内容是否真实”、“工作成效是否明显”、“群众是否满意”全新角度,以实现对村“两委”成员的综合判断和客观公正的评价。同时采取现场述职和即时评议的方式,当场唱票公布结果,干部党员的自我认识和村里百姓客观评价第一时间现场碰撞,起到了让党员干部脸红出汗,以评促做的目的。“把评议群众的结果与村‘两委’干部的绩效报酬挂钩,作为评选模范党员、落后党员的重要依据,有力地推动了村干部、党员真心为民办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东阿县委书记雷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