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在全国最大西洋参产区大显身手

王文智:农民“参老板”

2017-01-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上图为王文智(右)与家人在分拣西洋参。
  □彭辉 张小寒 文/图

  在威海市文登区张家产镇的西洋参种植基地里,有一片特殊的参田。这片参田有60亩,因“第一个吃螃蟹”在国内西洋参种植领域小有名气,它在当地第一家由农民为主体流转租赁土地进行规模种参,第一家用有益菌养参,第一家用自主改良的播种机栽参。这块地的“主人”就是张家产镇口子李村的王文智。
  2016年西洋参收获时节,虽然西洋参市场行情比不上往年,但年过七旬的王文智却很淡定。“种了大半辈子参,对价格起落也看得淡了,再不济也比种粮食强啊!现在很多外地客商住在村里收参,大家都在跟他们‘拉锯’呢,俺们现在心态也稳了,不急着出手,实在不行就自己加工。我家今年出圃的800斤鲜参已经全部卖光了,现在看来,是最高价卖的。”王文智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家产镇口子李村作为省医药局的生产基地,从美国威斯康星州引进试种了8粒西洋参种子,拉开了西洋参国产的序幕。国家开始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来,王文智陆续以每亩600元的价格从老乡手中流转租赁了60亩农田全部撒上了西洋参种。
  “以往我们农民都是看着城里的老板来农村流转土地,投资建农业基地,我们出租土地、打工。但参农在种参上有经验、有技术,为啥不能自己当老板?咱农民流转农民的土地,做农民的西洋参基地。”年过古稀的王文智壮心不已。
  王文智家的参卖得好,全靠了他这几十年来积累的老经验,这两年,他又摸索出了标准化种植的“新套路”。“每一块参田在种植前都要进行农药、重金属残留化验,确保大气、水质、土壤达标。新式参棚也有统一标准,高2.5米,垄距2米,这样有利于通风,减少病菌发生,避免直射光,也便于机械化作业管理,而且可比过去增产20%。”
  几年前,王文智在当地率先在自己的参田全面使用生物肥养参。“说是生物肥,其实不是肥,而是有益菌,用它来抑制土壤里的有害菌,增加微量元素,不仅能让西洋参少得病,还可以解除农残和重金属。”王文智说,尽管施用有益菌每亩就要增加一倍成本,但从产业发展长远来看,他还是选择高价养参。
  为提升西洋参种植水平,2015年,王文智研发改进了自己的西洋参播种机,将传统人工播种升级为开窝和播种一体完成的机械作业,不仅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以往10人一天才完成一亩地的播种,而今一人一天就可以完成3亩,而且从去年机械播种的西洋参出苗情况看,出苗质量也比人工作业更有保证。“我是这么总结的,我们的播种机体积小,重量轻,使用方便,播种均匀,速度快。”
  鲜参烘干切片之后,价格翻倍增长,王文智就顺势引进了西洋参烘干和切片设备,建起自己的西洋参初级加工厂,几十元一公斤的鲜参经过烘干切片后,一下子卖到了至少一公斤400元。
  20多年前,王文智在北京同仁堂药店看到了高价西洋参,他推销自己种的西洋参“比美国参还美国”,但对方反问他有何凭证时,他只能“以人头保证”。而现在,凭着检测证书,当年拿“人头”都无法保证质量的文登西洋参,逐渐获得了市场的认可。至2015年,文登鲜参的价格已比2009年增长了5倍,达到了每公斤200元。在2015年底公布的中国品牌价值榜名单中,文登西洋参以40.64亿元的区域品牌价值位列第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