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国际国内

2016-12-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皇冠街道:坚持人才支撑,推动经济发展
  □彭辉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皇冠街道党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区人才办工作意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大力实施人才强街战略,扎实开展各项人才工作。围绕全区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对人才工作的新要求在引进人才、培育人才、用好人才上狠下功夫,大大提高了辖区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了街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创了党管人才的新局面。
  街道党委将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有效结合,从单纯引才、单纯招商向“人、财、项目”打包引进模式转变,从零星人才引进向技术团队引进转变。广泛借鉴互联网+、众创空间发展的成功经验,依托辖区乐天智汇中心、海港城等楼宇资源,联合有实力的专业运作企业建设了智慧产业孵化基地和电子商务运营平台。坚持以才聚才、以才引才的理念,主动联系企业高层次人才,向他们征求人才信息,组织他们“现身说法”,介绍街道优惠的人才政策和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并对引才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有针对性地开展专家集中或单独咨询指导活动,为40多名创业者安排结对专家进行“师带徒”式帮扶指导,解决难题50多个。
  街道建立了“人才再培训”机制,坚持每季度对村居、企事业单位各类人才进行一次专题培训。深入实施以培养10名经营管理复合型的优秀企业家,100名工作一线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培训计划。今年,共举办专业培训班8场,开展各类培训30余次,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干部600多人次,培训内容涵盖企业管理、电商、家政服务、综合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不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为各层次人才讲座,共选派组织40余人次参与了省、市、县举办的各类专题讲座、培训班。为了更好地使能担重任的人才脱颖而出,敢攻难关,勇攀科技高峰,大胆进行技术创新多出优秀科技成果,鼓励用人单位实行考核激励政策。
  皇冠街道通过社区“网格化”系统建立人才信息库,摸清人才信息,按各类专业建立人才信息库,并及时充实完善人才信息库,使人才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方便查询和管理。街道党委先后分层次组织班子成员、机关干部、社区工作人员召开座谈会,认真领会上级人才工作文件精神,通过学习讨论,在全街道确立人才是街道发展之本、力量之源的理念。将人才工作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建优化提升年”相结合,为每个企业安排一名机关干部作为指导员,通过开展学习教育整体提高企业人才素质。近年来,通过发挥人才科技创新作用,威海紫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开展了10多项省、市级科技创新项目,开发出新产品50多个,申报保健食品20多个;威海光华医院被誉为“中国医疗质量放心诚信十强三叉神经专科医院”;山东鸿源水产有限公司被选为国家科技兴海北方唯一的贝类养殖示范基地、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
凤林街道:用“乘法”招才引智
  □彭辉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凤林街道共有工业企业199家,其中规模以上38家,工业总产值占全区的近50%,在转型升级日益迫切的当下,凤林街道吹响人才集结号,将人才支撑作为发展新动能,依托重点项目,带动引进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到辖区发展,为凤林逆势突进注入活力。
  近期,31家企业正式落户凤林,同时落户凤林的还有10余位重量级人才。瞄准科技型企业,坚持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双招并举,推进人才、项目、资金一体化引进,努力争取创新型、科技型企业在辖区落户,带动引进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到区内发展,成为凤林逆势突进的一套新思路,一种新模式。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做“加法”,那么招才引智则是做“乘法”。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街道党委坚持企业才是引才、用才的主体。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引才的方向。为实现人才引进精准化,街道打破原有的人才工作格局,对辖区23家企业展开地毯式的走访摸底,将企业所需人才的数量、专业、履历和学历要求汇总整理,形成人才需求目录,确保引进一个人才就能帮助企业破解一个技术难题,带动一项产业革命。
  同时,街道探索多样化人才引进方式,根据企业不同人才需求,分别组织参加“千人计划”、海外专家等领军项目交流、高校科技成果对接等活动,让企业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项目。探索创新校地、院企合作模式,开展技术合作。引导企业走出去,参加各类人才对接活动,柔性引进领军人才、高校专家、教授,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不久前,街道成功为宇王集团联系了中国水科院黄海所专家,双方达成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海带抗癌抗肿瘤新技术和系列产品,以拉长企业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结构。
  街道党委深知,如何引导企业用活激励政策,让更多人才长久扎根凤林,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为此,街道通过走访等多种方式,为企业送市、区两级政府优惠政策,同时征集企业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协调上级部门帮助解决,推广优秀企业人才工作经验。威海翔宇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实施股权激励,第一批有8位核心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成为公司股东,2018年前,公司60%核心员工将成为股东,以此增强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街道党委为配合企业留才、用才需要,实行社区服务企业制度,要求社区及时与辖区企业对接,为企业人才解决子女教育、党组织关系接收、社会事务办理等服务,解决企业人才生活问题,为企业稳住人才增添筹码。
  为增强创新能力和集聚能力,除了引进人才,街道党委积极“搭台”,引导企业唱好“育才大戏”。目前凤林已引导辖区企业建设了迪沙科创中心、瑞欣科技、泰美瑞光电、湖西创业大学等5家企业孵化器,为人才培育筑起了多元化载体。
王可春:“威海市乡村之星”的治村门道
  □彭辉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泊于镇泊于家村是一个只有255户村民的小村,前些年出名是因为村里宗族帮派闹不和,村里很不稳定;而这些年则是因为特色乡村采摘游搞得好、村民福利待遇高而声名远扬。村子的改变离不开被评为“威海市乡村之星”的王可春,自打他回来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泊于家村的变化有目共睹。
  王可春回到村里的当年春节,他就借钱给每位村民发了过节费,每人至少300元,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老党员还额外多发。这不但是泊于家村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也开创了泊于镇的“先河”,福利待遇一发,人心一下齐了。从2007年开始,泊于家村不光春节有过节费,端午、中秋、老年节也发,一年的村民福利支出达30多万元。
  2011年,在王可春的提议下,泊于家村开始集中精力搞采摘园。同时借助采摘园加强精准扶贫,将部分园区分包给贫困村民,由村民直接管理,并与其收入直接挂钩,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经过几年的发展,泊于家村采摘园从最开始只有几个草莓大棚的规模,发展到现如今设有草莓采摘区、葡萄采摘区、有机蔬菜采摘区、休闲垂钓区等多个功能区,日接待游客能力超过1000余人,亩均效益达到8500元以上,吸纳村内村周贫困户及残疾人再就业50余人,人均年收入达20000余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015年,王可春又看上了蜗牛养殖,远赴浙江嘉兴等蜗牛养殖基地多次考察学习,成立了泊于家村白玉蜗牛养殖生态基地,新建3处高档冬暖大棚开始引入试养。
  近几年,随着威海全域城市化战略的实施和城镇化建设的推进,泊于家村面临着征地和拆迁的两大难题。王可春的家人经营着一家饭店,建筑面积有700多平方米,已有30多年的历史。区里要修路,饭店划入了拆迁范围。拆迁动员一开始,王可春第一个拆了自家的饭店,两委班子和党员户紧随其后,在20天内签字拆迁,其他群众也都顺利签了字。
  村情稳定了,农民也都有钱了,王可春又开始琢磨着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环境。为了方便群众出行,泊于家村投资110万元,对村内3条主干路、6000平方米路面进行硬化,安装路灯、壁灯、投光灯30多盏,同时对村西2000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广场也进行了修整,安置30多件健身器材,建有景观连廊、树池坐凳等景观小品,还设有儿童游乐园、服务厅、戏台、四角亭等休闲娱乐设施,既丰富了群众的休闲方式,又增强了身体素质。
  “你看这是我们新搭的戏台子,那边是儿童游乐园……”王可春一介绍起村里的新面貌就兴奋地停不下来,像是看着自家的孩子一般,满脸的欢喜。
  今年,泊于家村更是凭着赶超城市社区标准却又不失乡村特色的乡村风貌荣获了全省美丽乡村的称号,获得这一殊荣的在全省也只有10个。
迪沙集团以人才助推企业转型升级
  □彭辉 张彩云
  
  在迪沙,专职研发人员占员工总数的10%,硕士以上学历占专职研发人员人数的70%以上……得益于强大的人才队伍,迪沙集团成为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连续5年被评为中国医药工业最具投资价值企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
  迪沙集团下设三大产业集团、20多个控股子公司。一直以来,企业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大力推行人才强企战略,以人才的优先发展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建立了以薪资为基础的引才政策,确立了“全国一流”的招聘薪资待遇原则,并在企业内部实施了“项目小组负责制”“部门承包制”等灵活多样的薪酬承包体系。实行物质奖励与晋升重用相结合的办法,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给予物质奖励的同时予以重用。李广生博士科研项目实现突破性进展时,公司专门成立了由他担任总经理的威海斯瑞海洋生物科技公司,助推项目尽快实现产业化。此外,聘请科研院所技术人员、专家教授到企业兼职从事成果转化、技术攻关、产品指导等技术性服务,聘请猎头公司、人才交流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招揽人才100余人。目前迪沙集团拥有国务院津贴专家1名、泰山领军人才2名。
  要真正留住人才,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关键。迪沙集团加大多元化平台载体建设,营造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格局。在高水平技术研发平台建设方面,迪沙先后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1个、山东省泰山学者药学特聘岗位3个、山东海洋药物与功能食品研究中心等高位研发平台2个。同时,配备千余台(套)高效液相、液质联用等先进仪器设备。近年来,吸引专业研发人员300多人,每年新立项研发产品80多种,在研项目达300多项,包括多个国家一类新药。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是迪沙引人聚才的重要举措。迪沙集团先后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聘请30多位国内顶尖专家学者作为研发专家顾问,2014年获得齐鲁蓝色产业人才计划支持资金2000万余元。迪沙集团投资8.24亿元,建设了5万平方米的威海迪沙创业服务中心,着力打造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为入驻创业人才和在孵企业提供股权投资、研发平台共享、科技成果优先在公司转化、产品销售网络共享和市场收益分成等优惠政策。中心已入驻企业10家,直接或间接引进高端科研人才300多人,入孵10余个项目,力争用3至5年时间,建成国内一流的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和国家级医药创业孵化基地、成果转化基地。
  让人才安心创业,必须营造栓心留人的环境。迪沙集团从“探病人、庆婚礼、过生日、贺生子、扶贫困、助上学、慰亲人”等多个方面入手,让员工感受到“公司如家、同事似亲人”般的温暖。针对技术人员,专门设立技能人才重点培训基地1处,全面开展“金蓝领”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高技能人才小梯级培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