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日记”是怎样成为网红的

2016-12-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刘梦冬 万广远
  
  “基础医学院的孙安祺同学,相信你八年的相守,必会得到一生情留;哲社学院的罗青阳同学,请别忘了在接下来的这几年时光里,去慢慢寻找《苏菲的世界》中三个问题的答案;历史学院的张海颖同学,你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倍受鼓舞。”
  今年9月,在山东大学2016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校长张荣如此鼓励三名新生。现场有六千多名新生,张荣为什么能准确地说出这三个新同学的梦想?原来,他们在入学之初都发表过“山大日记”。
  “山大日记”,是山东大学新闻中心创办的全国高校首家日记形式的网络宣传栏目,被山大师生校友亲切地称为“山大人的精神家园”。2015年12月,“山大日记”获得了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特等奖。
  创办“山大日记”的想法萌生于一次感动。2012年末一个大雪的清晨,电台播放了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卖报纸的老大爷在大雪天依然坚持出摊,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许多人已经习惯了买他的报纸,每天出摊是自己对这些人的承诺。
  “我们的校园里是不是也有许多这样平凡而不平庸的人呢?学校正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条路要靠每一位山大人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上去。也许我们可以做一个平台,记下这些故事。”山东大学新闻中心的同事们经过酝酿,最终确定在山大官网上设立栏目,取名为“山大日记”。
  2016年10月29日,“讲台对于我来说,真是有着非凡的魔力和象征性”。30日,“大概‘傻熊上树’最能贴切地形容今天的我了”。31日,“对来自新疆的我来说,跳民族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每一天都有精彩上演,“山大日记”自上线以来,已经从未间断地记录了1300天中发生的6500个故事。
  “今天的日记就是明天的校史,而且是最生动、最鲜活的校史。”如今,每当山东大学有大事发生时,栏目组都会积极约稿,特聘教授受聘、党代会召开、重要学术会议召开、青岛校区建设、校庆日、大型典礼、重大科研成果发布……哪怕困难重重,甚至语言不通。“山大日记”栏目负责人说,“重要的时刻必须留下来,这是我们的责任。”
  “是‘山大日记’栏目组吗?我是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志愿者,我刚刚听到一件事,我想你们可以约他写日记。”2015年8月25日中午,一名志愿者提供了一条“线索”:24日,参会的美国历史学家鲍德威教授乘公交到山东大厦开会,结果坐过了站,步行返回会场的途中,偶遇一位济南老人。济南老人得知鲍德威要赶时间后,主动把自行车借给他,约定大会闭幕后归还。
  “山大日记”立即派记者采访了鲍德威。26日一早,由鲍德威口述,记者代笔撰写的日记一经发布,立即吸引了社会媒体的目光,纷纷追踪报道,还引发了一场对那位济南老人的“全城搜索”。鲍德威的“金句”之后多次被引用:“这次因为一次大会,我来到一座城市;因为这座城市,我结识一个人;因为这个人,我更加爱这个国家。”
  2015年12月,“山大日记”获奖的新闻播出后,外国语学院孟帅同学发来一篇日记:“我们的‘山大日记’拿了个全国特等奖!”他说,虽从未与小编老师谋面,但是在他心里,“山大日记”已经是一位老朋友了。自栏目创办,孟帅共发布了23篇日记——从2013年的本科生,变成2015年的研究生;从“跟她在一起的第999天”到“今天是我的生日,人生第22个年头”;从“意外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到“终于等来费列罗的实习offer”。在他看来,“山大日记”提供了一个倾诉心声、表达真情的载体。
  “山大日记”在山大“红了”。作为一个慢热型网红,“山大日记”结下了许多朋友,有幼儿园小朋友,也有百岁老人;有初来山大的“新人”,也有一家四辈在山大的“老人”;有师生,有校友;有黄皮肤、白皮肤、黑皮肤,甚至还有“喵星人”……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栏目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