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与大天鹅有个约会

——生态文明建设的荣成模式

2016-12-15 作者: 于晓波 任松高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晓波 任松高

  11月22日,荣成今冬第一场雪带来双喜临门:栖息荣成的大天鹅达上万只;青荣城铁全线贯通,青岛到荣成的时间缩短到2个小时之内。荣成市旅游局副局长杨家骏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到荣成旅游的人数已突破900万,创历年新高!”
  在这个画一般的城市,与大天鹅有个约会,成为荣成冬季旅游热最大的卖点。乘动车,到荣成,看大天鹅,呼吸新鲜空气,吃渔家饭,住海草房,已成为京津冀、长三角地区及省内城市居民的新时尚。北方的冬季旅游往往平淡,荣成却迎来新一轮的旅游热。
  荣成的水、空气等生态指标多年全优,有着千里黄金海岸线。这座美丽的城市还有着一连串国字号桂冠: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生态市……连续34年水产品产量和渔业经济总收入稳居全国第一,多年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既有绿水青山,又有金山银山。目前,荣成正在向国家级文明城市发起冲刺。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荣成正在探索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以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经济社会发展。
天边飞来一群吉祥鸟
  薄暮初降,迎着落日的余晖,荣成市俚岛镇烟墩角村村民曲荣学走出家门,沿着家门口海岸的护栏走了一趟。
  海湾中回响着大天鹅的低鸣,细浪上飘动着一片白色的大天鹅。
  这一幕,曲荣学早已习惯。
  烟墩角村前的海湾成为大天鹅的越冬栖息地,已快有20年光景。最早,曲荣学发现海湾外的海道上有三只大天鹅,离着人远远的。
  看到这些,曲荣学从家里拿玉米来喂养大天鹅。大天鹅越来越多,一个冬季下来,曲荣学喂大天鹅的花费达上万元。
  村里的乡亲见状,不再向海岸抛垃圾,并同时向海岸边引入淡水,供大天鹅饮用。大雪封门时,村民们也纷纷拿着玉米、白菜等去喂食大天鹅。村里还成立了大天鹅保护站,自发组成大天鹅巡护队。担心惊扰天鹅,村民春节连鞭炮也不放。
  渐渐地,大天鹅把烟墩角当作自己冬天的家,大天鹅和荣成由此结缘。
  “大天鹅对栖息环境的选择比较娇气,对生态、空气、水源都有较高要求。”荣成市林业局副局长杨晓辉告诉记者,针对大天鹅集中聚集的天鹅湖,市政府专门下发保护通知。荣成斥巨资整治天鹅湖周边生态环境,切断污染源,清淤、整治河道,构建起大天鹅的食物链。甚至于管理人员割芦苇时,还专门把芦苇茬的斜角整平,以防扎伤大天鹅。
  经过治理,大天鹅不仅仅在天鹅湖扎堆,还在海湾、水库、湿地等都有分布,每年有上万只大天鹅在荣成越冬。
  荣成对生态的珍视,还真切地体现在对海草房的保护上。
  守旧亦如创新,有时甚至比创新还要艰难。荣成市是全国海草房最多的地方,现在的海草房有23000多户、95000多间,年代最长的在300年以上。它们像一颗颗珍珠镶嵌在荣成千里海岸线上。
  在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称的宁津街道办事处东楮岛村,记者一进村,六间保存完好的海草房进入视野:斑驳的石墙和灰色海草房顶一起,构成一幅巨大的风景油画。在村中的喇叭上,还回响着荣成渔民赶海的号子声。
  高亢的渔家号子,让人心潮澎湃。荣成市文化局局长刘玉杰认为,尊重自然规律,传承历史文脉的文化生态,浸润在荣成市民的骨子里。这是荣成市成为全国生态文化保护区的重要原因。
  如今,荣成市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位列县级城市第一名。
拉起支柱产业发展的红线
  依托生态优势,荣成亮出“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城市品牌。
  市委书记江山说:“生态环境是荣成的最大优势。宁可发展的脚步慢一点,也不能走丢我们的灵魂!”
  顶住各种压力,荣成用史上最严格环保法这把尺子来衡量经济结构、生产方式,乃至生活习惯。一把尺子,两种态度:绿色发展亮绿灯,一路扶持;违规一律亮红灯!
  为此,荣成开始全方位、全区域、全要素地整治:提前两年完成全市锅炉超低排放目标,总花费超2.1亿元;按照国家标准设立专门工业园区,将原有282家鱼粉企业整合为61家,作坊式企业被现代化的花园式工厂所取代;制定新的养殖、运输、加工规范,海带企业基本达标排放……
  “长痛不如短痛。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短暂的阵痛换来的是一个洁净美好的生存空间,一种良好的生活和生产秩序。”荣成市副市长刘伟对记者说。
  有人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始终是一对矛盾。面对这道看似两难的选择题,荣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荣成水产品产量和渔业经济总收入连续34年居全国之首,海洋近岸生态环境基本保持原来的风貌,这其中的奥妙是什么?
  ——保护和恢复近海岸线。荣成投资10亿元,恢复海岸线,管控污水处理,保证20条入海河流排放达到国家一级水质。
  ——向绿色养殖要效益。依靠先进科技,荣成的海带养殖已经发展到第六代碳汇养殖;贝类养殖及鱼类养殖技术实现质的飞跃,大多产品直达标准苛刻的日韩和欧美市场。
  ——捕捞从近海走向蔚蓝。荣成20家远洋捕捞企业310艘远洋捕捞船占据全国远洋捕捞的大半壁江山。荣成渔民的身影已到达南非和南美大洋,海产品的增值幅度达到惊人的40%。
  绿色带来效益,绿水换回金山。
  在荣成市海洋食品博览中心展馆众多挂图中,有三幅地图引起记者注意:一幅是世界海参分布图,一幅是世界海带分布图,一幅是荣成渔民远洋捕捞的轨迹图。
  这三幅图说明了荣成渔业为何稳居全国第一——因为他们心中装着世界,他们了解这个世界!
立起县域生态建设的四梁八柱
  谈起荣成市创建“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品牌的原因,江山说:“我们要构建县域的生态建设标准,立起生态建设的四梁八柱,使全市各个层面的工作都有准则。”
  在制订标准方面,荣成人已有颇多建树。
  “同线同质同标”,这是荣成泰祥集团打造的皇朝马汉商务电子平台生产准则。如今,已经有135家企业加盟。公司财务总监冯乔告诉记者:“让国人享有出口标准的食品,一直是公司的准则。前两年,公司有一批货值2000多万元的产品,符合国标但因一项不达日韩标准被退货。不少人建议在国内销售。公司董事长于建洋却当即决定销毁这批货物。他告诫大家:外国人不吃的东西也不能给中国人吃!”
  这一事件虽然使公司遭受损失,但树起了泰祥的金字招牌。这也是泰祥建设“三同”标准的起因。
  让荣成标准接轨世界标准,荣成市的企业在组团奋斗。海带、海参、鲍鱼等海产品的国标大都由荣成执笔。
  此外,荣成市还在打造着别人看不见的标准。
  在这个城市的地下,已投入几十亿元的资金,这使得荣成城乡一体化的步伐越来越快:全市826个村庄联通了标准公路,开通城郊公交车,统一供水,统一供暖,统一供气,统一布局文体设施……这一切已提前达到2020年的省级规划标准。
  荣成风景园林局副局长张天翠告诉记者:“我们的园林工每人负责3公里的绿化带管理。”一个人如何管护这么长的绿化带?她说,大都让周围的村庄和村民认领了。
  如今,走进这个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城市,仿佛进入了一个东方版的欧洲小城。
  洁净的街道,绿色的植被,绵延的海景,游人如织,浪花飞溅……呈现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美丽画面。
  城市有灵魂,城市会说话,城市有风格,城市也有品位。一个城市的规划布局,就可以告诉你一个城市管理者的理念和胸怀。一个城市管理的细节,就可以让人感悟到这个城市的用心与品位。
  在荣成,生态文明已经是人们的一种行为准则,更是这座城市的鲜明品格,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文化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