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摄影

宁允展:在高铁“脚踝”上“绣花”

2016-12-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③
  宁允展的工具橱前,他正在认真地整理各种风动打磨机、风钻、风铲。工作之余,他喜欢摆弄、研究使用各种工具。
  车间里,宁允展查看刚从定位臂上取下的检测芯轴,芯轴上红丹粉显示的印迹用来检测接触面积。
  工位前,宁允展正在聚精会神地进行定位臂卡槽的研磨。
  宁允展试验他刚刚发明的线管切割工装,试验很成功,他把这台工装留给了搞线管加工的同事们。
  宁允展与正在进行定位臂研磨作业的刘洪刚研讨技术细节,刘洪刚是他的徒弟,现在已经是高级技工。
  宁允展有时会绕路去看看即将出厂的高铁列车。
  下班回家后,宁允展研读专业书籍查找资料,因为搬到新房时间不长,他临时借用女儿的课桌。
  □记者 卢 鹏 通讯员 邓旺强 报道
  身为高铁首席研磨师,宁允展曾被任命为班长。可是没过多久,他找到领导说不想当班长了,还是让他干活吧。“是不是觉得跟人打交道,不如跟机器打交道轻松、有趣?”谈起这段往事时,记者问他,宁允展连连点头,“我还是喜欢具体操作。”他笑着说。
  11月24日,青岛市城阳区,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转向架分厂加工组装区车间,记者见到宁允展,身材敦实的他穿戴着整洁的工作服、安全帽,只是一双白手套上布满油污,“手套戴了三四天,忘换了。”宁允展笑着说。
  巨大的车间,轰鸣的大型机械,以及一列列整装待发的高铁列车之间,人显得十分渺小。但就是像宁允展一样看似渺小而平凡的工人们,制造出了这些在钢轨上屡创速度奇迹的庞然大物。“现在订单多,活忙。”宁允展说,他的工作还包括在东厂区检修车间进行检修作业。所以他经常要在面积如小型城市般的厂区内步行穿梭。
  “哈哈,大明星,又有人来采访你了。”行走在车间、厂区,不时有同事工友来跟宁允展打招呼,作为回应,宁允展只是略带羞涩地笑笑。作为高铁事业中颇具代表性的“大国工匠”,宁允展近年受到各级媒体的青睐和社会各界关注,在网络上很容易搜到有关他事迹的信息。
  宁允展,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高级技师,国内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精度精确到0.05毫米,比头发丝还细;创造了10年无次品纪录,他和团队研磨的产品,装上了800多列高速动车组,奔驰10亿多公里。
  直观看来,宁允展的工作十分“简单”,就是手持一支牙膏筒般大小的磨具打磨一个边长几厘米近似梯形的金属卡槽。而事实上,宁允展研磨的定位臂是高铁列车上一个非常关键的部件。如果把高铁列车比作一个长跑运动员,车轮是脚,转向架就是他的腿,而定位臂就是脚踝了。
  每片转向架的自重有1.1吨,定位臂落在四个车轮的节点上,每个接触面不足10平方厘米,当列车以时速300公里运行时,接触面承受的冲击力有二三十吨。定位臂和车轮对节点必须有75%以上的接触面、间隙小于0.05毫米,否则会直接影响行车安全。
  宁允展负责的这道工序,全世界所有高铁生产线上,都要靠手工研磨。宁允展可以像“绣花”一样,把切口表面隐约的竖线,织成一张纹路细密,摩擦力超强的网。他发明的“风动砂轮纯手工研磨操作法”,将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触面的贴合率也从原来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这项绝技被纳入工艺文件,应用到现场生产,使长期制约转向架批量制造的难题得到破解。
  在高铁列车的“脚踝”上进行比“绣花”还要精细的操作,宁允展是如何做到的?“干得多了,熟能生巧吧,再就是需要点灵感,需要点感觉。”下班后,在去他家的路上,宁允展略略思索后回答。
  跟别人交流时,宁允展话很少,他说话带着浓浓的青岛口音,脸上常有憨憨的微笑。而操作起机器来,他的眼神会瞬间专注而犀利起来,整个人显得自信而自如,就仿佛机器是他的多年老友,甚或是他身体的一部分。
  宁允展的父亲是村里的铁匠,受父亲影响,他自幼就喜欢做手艺活。1991年,19岁的宁允展从铁路技校毕业,进入四方机车车辆厂(中车四方股份公司前身)工作,父亲希望他做一个能独挡一面的技术能手。除了做好本职的钳工工作,宁允展还自学焊工、电工。2006年,他被挑选成为第一位学习CRH 380A型列车转向架研磨技术的中国人。2010年,380A准备冲高速的关键年,病重的父亲第三次住院,宁允展工作紧张很少有时间陪父亲,他是在下班路上才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
  380A冲刺高速成功,宁允展继续在工作中研发新项目、新工艺。2012年,他自行购置车床、打磨机和电焊机等工具,在家里建起“小车间”,下班回家后继续操作、研究。
  “现在还有四项专利要申报,写材料挺费事的。”宁允展边挠头边说。近年来,宁允展先后获得5项国家级技术专利,他设计制作多种简易工装设备投入生产:动车组排风消音器、动车攻丝引头工装……这些发明每年能为企业节约创效近300万元。宁允展带出的徒弟中,有1人成为高级技师,2人成为技师。
  采访结束,从宁允展家出来时,天已经黑了。顾念到记者人生地不熟,宁允展执意要多送一程。此时,他的妻子打来电话。记者趁此与他道别——宁允展的家中,还有年幼的女儿,行动不便的老母,而同在一个单位上班的妻子工作也十分忙碌,实在不忍心再占用他更多的时间。车窗中,宁允展略带愧疚的面容消失在夜色中。这位技艺精湛而憨厚讷言的“大国工匠”让人感动。记者想象,明天,当太阳照常升起,他会继续自信而自如地在机器旁工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