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一把“金钥匙”打开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临沂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

2016-12-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梁绍伟 孙成龙

  没请“知客”,便携式音箱代替了吹鼓手,不摆流水席,亲友都吃大锅菜,不用纸牛纸马和木棺,所有丧葬流程简化……前不久,费县马庄镇核桃峪村83岁的张文山老人去世,第二天中午,丧事就办完了,全部费用不到3000块钱。“节约了90%,可真是省时省力又省钱了!”核桃峪村支部书记陈庆亮不禁感叹。
  俗话说,移山易,移俗难。“老祖宗留下的习俗怎么能变?”“别人大办咱小办,会不会让人家笑话寒酸?”一项调查表明,在临沂,一般情况下办个丧事需要三四万元,多的五六万元。红白事大操大办给群众带来沉重的负担,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有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甚至不惜债台高筑,还有的借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和低俗歌舞表演,已经成为社会公害。
  “有些群众因婚事致贫,因红白事大操大办致贫,这种现象与当下正在全力推进的脱贫攻坚背道而驰。要坚决扭转这一局面,弘扬新风正气、减轻群众负担、建设美丽乡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市委书记林峰海表示。
  临沂市今年以来把移风易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抓手,作为减轻群众负担的民心工程和撬动群众精准脱贫的杠杆,采取喜事新办、新中敬亲、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等一系列措施,对移风易俗工作排名后两位的县区(开发区)进行约谈强力推进,打破千百年来形成的老规矩,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记者在费县马庄镇核桃峪村了解到,该村依托省派“第一书记”推行殡葬改革,葬礼时间由4天减为2天,花费由平均3万元降至约3000元,降幅达90%。村红白理事会购置了15套桌椅板凳以及锅碗瓢盆、便携式音箱等器具设备,供丧主家免费使用。目前,费县421个行政村全部制定了移风易俗《村规民约》,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已建成丧事简办示范村59个,在建和建成吊唁大厅26所,县里投入800万元用于补贴,计划三年内实现行政村全覆盖,一年可为群众节省2亿多元。
  推行薄葬的同时,临沂还着力推进厚养,创新推出孝心养老基金、政府向社会购买养老服务等多种厚养模式,把群众的关注点从大操大办转移到孝老爱亲上。
  沂南县从今年4月开始,在农村推行“百元孝金”扶贫模式,
由子女出一部分孝老资金、社会捐一部分爱心资金、政府拿一部分兜底资金,设立家庭养老“孝心基金”,确保老人过上有尊严的晚年。沂南县乡村三级共募集爱心资金1051万元,受益老人32997人。目前,这一行之有效的创新举措已在全市推开。
  针对无子女的五保户,沂南也有对策。“给俺做饭,还给俺洗衣服、打扫卫生,真是太好了。”11月15日中午,沂南县孙祖镇栗林村五保户刘成团老人一边吃饭,一边高兴地告诉记者,桌子上的炒鸡蛋就是专门照顾他的同村邻居梁宗秀为他做的。梁宗秀是栗林村的贫困户,通过照顾刘成团,她每月可获得镇上购买养老服务提供的200元“工资”,既照顾了他人,又能获得收入,梁宗秀觉得很满足。如今,每天过来给刘成团做饭,洗衣服,打扫卫生,聊聊天,已经成了她的习惯。
  远抓减负,近抓公墓,临沂市大力推进公益性公墓建设,破解土地指标、建设资金等难题,出台奖补政策,堵疏结合,在减负的同时引领群众观念转变。
  临沂临港经济区与江苏搭界,过去管理薄弱,攀比建大墓、建豪墓时有发生,群众负担很重。该区在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进行公墓选址,统一标准、统一规格、统一建设,群众迁坟按每座800元标准进行补贴。截至目前,临港共建成7处公益性公墓,可满足近10年老坟搬迁和新安葬需要,共发放补贴款1590余万元。目前,临沂各县区都已制定公益性公墓奖补政策,每个城镇建一处公益性公墓,年底前实现乡镇全覆盖。
  “移风易俗也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提升工程。要通过宣传、文艺等多种形式,丰富实践载体,动员广大群众参与进来,让新风新俗在普遍践行中持久深入人心。”临沂市委常委、宣传部长任刚认为。
  临沂宣传文化部门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对移风易俗经验做法进行宣传报道,对大操大办进行曝光。将宣传内容设置为有线电视的开机画面,进行手机推送。制作移风易俗动漫宣传片,在市电视台、电台滚动播出,每天播出达50次。通过艺术的形式,编创制作舞蹈、小品、快板等20多个文艺节目,目前已在全市村居巡演160多场次。宣传移风易俗的广场舞也将在年底前组织全市比赛,进行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