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强词有理

闲聊抱怨

2016-11-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辛 然
  抱怨是因为事实和个人想象不符。听到别人的抱怨等同于听到一个人的预期,要么觉得这个人认知幼稚有限,可以产生高人一等的感觉;要么觉得赞同、有理,于是两人可以惺惺相惜。
  我看过很多教人不抱怨的书籍、文章,主要学会了如何判断他人是不是在抱怨。我猜大部分人跟我一样,要不书籍卖那么火,同类文章隔三差五就在朋友圈流行一番,可身边还是一群爱抱怨的人。
  我以前会把自己的抱怨划归为正常表达、开玩笑,或者觉得自己根本没在抱怨。直到有一天,我去医院取了预约的号,喊号机跳过两个号排上了我,开心;都站在诊室门口就等被叫了,屏幕忽然多了两个在我前面的号,只好回了座位;而这俩号没半分钟就喊过了,我又振奋了……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说得对,人在短时间连续经历三四次刺激,就会“死机”。
  当时我突然有了“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的感受。这是苏轼形容天下勇者的。有人觉得这只是无所畏惧的天然勇;有人觉得这是身经百战的岿然不动;或者这是心禅,是无为,是习得的道。那么,我觉得这也可能是勇者终于发现抱怨无用、天意多变、命该如此后,死机了吧。
  事后我回想整个过程,幸运时并不在意、可能性发生时并未考虑、目的性太强而不周全等等,所有这些情绪都可以避免的。但满脑子都是“轮到我”,意识就随波逐流了,刺激和反应会敏锐且频繁,让人忍不住需要一番抱怨来缓解神经。
  很多教育重结论不重过程,不抱怨的心态是结论,但如何形成的这一过程,却需要学习的人自己揣摩。“寻门而入,破门而出”,一个道理即便听起来醍醐灌顶,也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打磨,才能成为对自我有用的指导,乃至形成习惯。
  历史上有很多禅宗顿悟的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是因为人们觉得自己也可以7天速学成才。其实我们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开悟的念头不会凭空而来,如同庖丁解牛的状态是因为他已经杀过很多牛,也就是刻意练习。但为什么大脑会欺骗我们,说你也可以?因为它就是这么爱偷懒。我小时候会把柿子在刷碗水里沾一下才吃,因为我不懂“洗水果”的含义,只是简化了家长的行为。现在我不但知道认真冲洗,还掌握了洗葡萄放面粉这类知识,但大脑的运作机制似乎没变,还在继续抽象、缩略一些行为——你跟大脑说“不忘初心”,其实它根本不懂。修正行为是简单的,修正意识却是困难的,而困难就是用来躲避的:罚抄句子永远比罚做题受欢迎,这都归功于我们这个狡猾爱偷懒的大脑——指使躯体进行机械运动可以,但反省自控就很麻烦!大脑不爱自我审视,所以就有了自己都难以察觉的抱怨表达,这就是一个硬去改变结果的结果。
  最爱抱怨的人首先是小孩子,因为他们经历太少,而如意之事太多。作为成人,好歹有了那么些经历和不如意,但也更会矫饰和自我欺骗。如同那个抱怨的我,“自己不知道别人也不知道”的自己,在赞同了“不该抱怨”后,学会的则是委婉的装饰一番的偷偷的给亲密人的……各种抱怨。我们看不上那些带着怨气的大声的指责的明显的行为,却认可了润物细无声的细碎的隐忍的感情。道理不理解透彻,各种进步都是徒然,甚至可能会瞬间爆发,“我忍你很久啦!”
  由此看来,我们向往的各种美好品质,在追求过程中都容易被自身黑化。这很像男生追求“女神”,追到手过上平淡日子后,男生平庸的气质造就的平庸生活,打落了“女神”的光环。而后男生就要扪心自问:我当初为什么要追她呢?须知“女神”是可以捡起光环的,男生陷进平庸却不易自拔。一个人在改变自己的时候,最大的敌人总是那个狡猾爱偷懒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