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诸城·民生

诸城市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打消农民种粮后顾之忧

田间秸秆串起“绿色产业链”

2016-11-11 作者: 张鹏 杨国胜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 鹏 杨国胜 
   本报通讯员 徐春光 张咏梅

  三秋尾声,在诸城市林家村镇一些零散地块上,还竖立着一片片尚未收割的玉米秸秆,这是作为养殖饲料的贮备。11月1日,林家村镇东河崖村十几亩玉米秸秆地里,一台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边收割边粉碎,直接输送到车斗上。
  来回调度的臧金山长松了口气,他趁着天气正好的时机抓紧抢收。臧金山是林家村镇金山农机合作社的负责人,自己农场里种植着300亩玉米,今年全部青贮用于喂养牛羊。今年他还新建一座500立方米的青贮池,购置秸秆粉碎机、抱车、茎穗兼收玉米收获机各一台,一季就青贮了1800多吨秸秆饲料。
  在今年的秸秆青贮中,臧金山采用了整株青贮和茎穗分离青贮两种方式,效果很好。臧金山在玉米刚刚收获时就算了一笔账:采用整株青贮,每亩青贮产量3吨左右,按照今年400元每吨的收购价,毛收入在1200元左右,而目前籽粒玉米每亩产量1100斤左右,玉米价格收入下滑,毛收入大约900元。“青贮玉米省掉了脱粒、晾晒等环节,节省人工,实际增效300多元。”臧金山说。
  舜王街道东丁家庄子村汇鑫农牧专业合作社里,4个青贮池堆满了玉米秸秆饲料。合作社理事长丁强介绍,接受饲草青贮技术后,他把牛羊存栏数分别增加到了300头和2000只,今年合作社共青贮了4800多吨玉米秸秆,喂养牛羊一冬的“绿色面包”就有了。
  去年,丁强就在流转的400多亩土地里全部种上了青贮玉米,但是还远远满足不了饲料供应。今年,合作社向外对接粮食种植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订单式青贮玉米种植基地,解决了1800多亩玉米秸秆综合利用问题,还大大降低了饲料成本。
  记者从诸城市农业局获悉,诸城市耕地面积154.2万亩,秸秆总产量110.5万吨,其中玉米秸秆60.7万吨。“秸秆青贮饲料化利用,是诸城市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措施之一,尤其是在今年玉米价格走低的情况下,改变过去单一的玉米种植格局,通过秸秆青贮、种养循环等模式,实现了种植户增收、养殖户增效。”诸城市农业局农村能源办公室负责人王洪杰说。今年,诸城建设了5处农作物秸秆青贮利用示范点,每个青贮点青贮秸秆都在1000吨以上。
  桃林镇山东头社区居民王孝如今年种了5亩玉米,因为籽粒玉米价格太低,本来计划明年改种其他作物,没想到玉米秸秆全被养殖大户收去,还被提前预定了明年的秸秆。“我打算明年密植玉米,全部卖成青贮饲料。”王孝如说。
  在青贮技术不断推广的同时,诸城市草食类大牲畜存栏量也达到了10.5万头,仅此一项青贮饲料需求就有30万吨。据诸城市农业局局长李臣波介绍,近年来诸城把“粮改饲”、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措施,大力发展青贮玉米种植,目前全市全株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5万亩左右。
  下一步,在“以养定产”的大原则下,诸城市鼓励养殖企业通过自建基地或发展订单基地等方式,打消农民后顾之忧,发展青贮饲料种植新模式。比如,在青贮玉米种植上,引进专用青贮玉米品种,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提高产量,并推广青贮春玉米+青贮夏玉米的“一年两作”青贮玉米种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