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何水法孔维克——

千里呼应笔情墨韵 南北共绘佳人美景

□本报记者李可可

2016-11-1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10
  爱莲 何水法 孔维克 179cm×95cm
  何水法 1946年生于浙江杭州。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导,西泠印社理事。福建省画院、福州画院名誉院长,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洛阳画院名誉院长,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孔维克 1956年生于山东汶上。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统促会理事,民革中央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清华美院高研班导师,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山东画院院长,民革中央委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民革山东省委副主委,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
  何水法题“爱莲”
  创作中的孔维克
  何水法为即将远行的“孩子”拍照
栏目主持:霍晓蕙
  十月下旬,济南室内湿度值已在10以下,杭州城却满是化不开的水气。生于杭州的著名画家何水法,在自己的画室等来了山东画院院长孔维克的半卷《爱莲图》。这是大众报业集团山东新闻书画院组织的第十期“约绘”,其特殊之处在于,除了“十”的美好寓意,也是“约绘”栏目开办以来,第一次省内省外画家联袂合作。何水法与孔维克,一位专攻花鸟,一位最擅人物;一位豪放率真、恣肆挥洒,一位刚柔相济、严谨唯美,20年交情心意互通,千余里笔墨遥相呼应,如此“约绘”,必须成为一段佳话。
  孔维克知道何水法擅长画荷,因此他在某个凌晨率先起笔时,就已经为老友预留了种荷的地方。画面中的女子柔美安静,精致的五官和手指勾画在微微泛黄的底色上,一袭白衣散发着淡淡的柔光。那个作画的夜晚无人打扰,不眠人自有天地,身在泉城,笔落素尺,神游千古,心向远方。收笔时曙光已现,看朝霞便知一天天蓝。
  仕女和高士等题材,孔维克向来用心。在他看来,仕女尤其不好表现,容貌必须美,却不可俗艳;表情不能呆板,又不建议太丰富;线条要柔和,造型却不能松垮。这次所画的仕女端庄清雅,人物虽然不大,却已经定下了整幅画的基调。孔维克在采访中笑道:“其实啊,先画的沾光,后面的人要负责收拾全局,要求更高。”
  众所周知,孔维克是个自带发动机的工作狂人,寸时寸金,不遑暇食。有职务的画家总要面临这样的难题:工作与画画,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情感上,都是互相抢夺的。虽然工作本身亦是生活,是艺术灵感和素材的来源之一,但在有限的生命里灵活切换各个频道,并非易事。正如这样一幅简单的画面,背后的经营位置常常是长久的思忖,以及经验与能力的积累。
  翻开孔维克的手机相册,里面有很多令人震惊的写生与创作——笔笔凝重、力透纸背,且都是近期的。不管是参加会议还是其他活动,他总会找机会画画,在自己最喜欢的水域遨游一下。水墨世界是他永远离不开的家乡,每次“回家”,都有源源不断的情感涌出,都有澎湃昂扬的生命呈现。他带给世界的,不仅仅是大家熟知的《公车上书》《孔子周游列国图》等凝重的历史图像,还有幽篁闲栖、月下听箫的婉约情致。当然,他更关注现实世界,乐意为矿工和抗战老兵造像,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谱写平民英雄的赞歌。
  很多人津津乐道于孔维克工作的高效以及艺术上的成就,但另外一些人更愿意把他当作亲切而有趣的朋友。孔维克是个丰富的人,机敏又开朗、缜密又豪放,很会自我调节,总是充满了激情和生命力,并且这种状态极具传染性。
  同样激情迸发的,还有何水法先生。
  何水法喜欢红色,红围巾、红衬衫、满纸红花盛开……这与他豁达明朗的性格很相称。他高大挺拔、面色光润,典型的南人北相,至于性情,更是与苏杭的小桥流水迥异。那种率性容易令初见者吃惊——喜怒好恶,基本上一目了然,正如范仲淹所说:“大言出物表,本性还天真。”
  两位画家的渊源可谓长久。孔维克十几岁去杭州过暑假时,就听说过何水法。上世纪七十年代,很少有人画花鸟,北方尤是,所以画风绚烂的花鸟画家何水法,无论在孔维克还是在其他许多人眼里,都是一道特殊的风景和夺目的亮色。那时何水法基本上行的是工写结合的路子,至于后来的图新求变走向大写意,则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了。何水法和孔维克后来在活动中相识,从此陆续互动。何水法曾经13次到山东菏泽写生牡丹,并于15年前在山东省美术馆办过展览,这是他与山东的不解之缘,也是他在绘画之路上孜孜以求的证明。
  何水法的名字恰巧是对其画中神韵的总结。何水法认为,水是中国画的灵魂,水的妙用是笔墨的核心。2016年10月19日下午,当何水法在六尺《爱莲图》上畅快挥毫补画荷塘时,那挡不住的水气甚至带着几分霸气扑面而来。窗外秋雨霏霏,浓郁的桂花香味仿佛都被纸上的荷香逼退,手执莲蓬的女子,目光投向同样娇羞的花朵,大片的荷叶摇曳铺张,看不到池水,水分明在叶脉流淌。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那些情牵万机的人是很难亲近艺术的,艺术家心中必须有间密室。何水法画画时十分安静,与刚才谈笑风生的他判若两人,此时他已进入自己的密室。画室内檀香袅袅、琴声隐约,他用自研的浓墨调色,下笔看似随意,实则需要深厚的功力来驾驭。转眼间荷叶田田、互为掩映,莲开九朵、喜不自胜。这是大写意的妙处,它从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笔墨的魂魄中来,却早已筑成何水法独有的自由王国。笔墨当随时代,何水法不忘初衷,更不愿拘泥,从艺50年,在每个创作风格转变的节点上,都有来自灵性的顿悟,促使他把艺术之路往大里走,往深里走,往雄中含秀的极致里走。2015年9月,“抱华追梦——何水法花鸟画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150幅作品中,超过八尺的精品就有20余幅,可谓气势恢宏,这是他艺术生命阶段性的总结和汇报,传递出当代大写意花鸟画界的宏大声音。
  宇宙是浩瀚的,自然是神奇的,人类是渺小的。两位画家创作《爱莲图》,都在以非常谦卑的态度来表达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一面大开大合,一面娓娓道来。合作画又是考验画家性情甚至品格的事情,如何心有灵犀互相烘托、点染之间合而为一成为关键。孔维克认为,笔墨对话也是个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要善于享受探险冒险之后的柳暗花明。他曾经见过国外一些画家“各据一方”的合作状态,就更加自豪于中国画家的协作精神。
  此次“约绘”千里遥远,画家没有机会当面切磋,更需要真功夫和真感情。动笔前,孔维克和何水法在电话中就已商定了作品的格局,“何先生豪放,画近景较多,我建议他的荷叶稍微小一点。”孔维克在接受采访时说。所以我们最后所看到的荷叶,依然恣肆张扬,却大得恰到好处。何水法在作画时也说道:“荷叶如果太重,人物就弱了,因为她穿的是白衣;荷叶如果太淡,整个颜色可能就跑掉了。”
  《爱莲图》完成时,杭州夜色将临。何水法蘸墨题字,说道:“艺术总要弘扬正面向上的东西,花鸟和仕女也是主旋律,因为是健康的、美好的、有生命的。这幅画叫“爱莲”,我们也应该像周敦颐《爱莲说》中所写,出淤泥而不染,保持纯洁和高格。”
  这次跨越时空的“约绘”,是一个充满惊喜和感动的过程,若回望,除了艺术的感染长存心间,还有两个场景难忘,权作为结束:
  杭州·西子湖畔。何水法很温柔地把晾干的作品用报纸层层卷好,并叮嘱在杭州这样潮湿的天气里应怎样保管它,那呵护的眼神就像望着待嫁的女儿。
  济南·山东画院。孔维克在画的右下角认真地盖上“圣裔丹青”印章,仔细端详后直起身来说:认识这么多年,是你们牵线,我和何水法先生才完成了这第一次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