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生态建市路 圆生态文明梦

——曲阜市创建国家生态市纪实

2016-11-01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曲阜中联水泥余热发电工程
  △曲阜市琉璃瓦厂新型天然气窑炉
  △山东银府生态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曲阜市吴村镇生态田园
  △曲阜石门山生态自摘园
  △国家生态镇吴村镇龙尾庄村
  △整装待发的纯电动公交车
  △干净整洁的曲阜石门山梨园村
  △曲阜石门山周庄民俗村
  △环境监测人员冒雪采样
  △曲阜市饮用水源地外观
  △曲阜吴村龙山慢城公园
  △曲阜市蓼河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和水质净化工程
  △曲阜市垃圾中转站
■ 编者按
  “国家生态市”称号反映了一个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就,代表着一个地区践行绿色发展、实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水平,涵盖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各个方面。曲阜市于2012年提出创建国家生态市目标,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14年5月,被正式命名为“省级生态市”,2016年10月被环保部正式命名为“国家生态市”,标志着曲阜市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通过开展生态市创建工作,曲阜市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优化,美誉度、吸引力和竞争力有了新的提升,广大群众的生态文明素养得到了提高,城乡生态环境焕然一新,处处洋溢着文明、进步、开放的时代气息。
生态工业蓬勃发展
  积极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工业,涌现出了中联水泥、东宏集团等利用余热发电、废弃物利用、节能降耗先进企业。特别是中联水泥投资5600多万元,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发电,同时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废物生产新型建材,走出了一条节能环保科技发展之路。坚持把推广清洁生产与污染治理有机结合,将“双超”“双有”企业和国家规定的5个重金属污染防控行业、7个产能过剩行业作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重点,分期分批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全市已有34家企业开展了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生态农业遍地开花
  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粮食、蔬菜、水果等农业特色主导产业,集中打造尼山有机蔬菜、石门山草莓、吴村林果、茶园等万亩特色种养基地10余个,努力打造农产品“绿色、健康、放心”生态品牌,92个无公害农产品、10个有机食品、15个绿色食品品牌通过认证,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种植面积达到42万亩。推广生态环保养殖新模式,发展“畜—沼—菜”“畜—沼—果”循环农业模式,建成150立方米以上的沼气池120个,辐射农户达到1万余户。
饮用水源有效保护
  加大水源地周边的环境监察、监测和保护力度,辖区内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环境质量和镇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均达到100%。编制了《曲阜市农村饮用水源地划分方案》。2015年,投资400多万元,对全市12个镇街120个1000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和分散式饮用水源地进行了保护,建设了围栏,设立了水源地保护标志牌、交通警示牌、界碑、宣传牌。每月定期对农村饮用水源地水质进行采样化验分析。监测结果显示,该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均达到地下水III类标准要求。
生态旅游欣欣向荣
  大力推进文化国际慢城建设,以九仙山、石门山“两山”为重点,以田园风光为背景,以山、水、田、村“四要素”为生态格局,加快推进大绿化、改村落、建慢道等八大工程,大力培植具有儒家文化特色的家庭农场和“农家乐”,初步构建起慢生态、慢生活、慢旅游、慢交通四大系统。2015年7月,被国际慢城联盟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成功创建中国第三个国际慢城、第一个文化国际慢城。同时,按照“百姓儒学+乡村游”模式,推进旅游名镇和民俗特色村建设,开发了尼山、石门山、九仙山特色农业民俗观光区,建设了农业生态观光园,形成了具有曲阜特色的山水文化、乡村民俗、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体系。
大气治理成绩斐然
  实施大气污染防治“十大行动”,彻底整治燃煤锅炉和烧烤污染问题;实行“人工清扫+机械化洗扫+高压冲洗”相结合的清扫模式,降低城区道路扬尘污染;实施“黄改绿”政策,黄标车淘汰任务全面完成。铺设各类供热、供气管道460公里。投资8100余万元,升级改造换热站38座,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510万平方米,城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积极抓好新能源、清洁能源的推广,完成煤改电、改太阳能、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尤其是市琉璃瓦厂投资3600多万元,将老式传统窑炉改为国内先进窑炉,采用天然气替代煤,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50吨。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交通,新购置电动公交车120辆,159辆公交车全部改用天然气;公共自行车一期2000辆已投入运行。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城市大气自动监测站2座、汽车尾气检测站1座及重点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控网络,空气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要求。
生态乡镇全面覆盖
  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村庄综合整治工程。实施“村村通”“户户通”“户户洁”工程,广泛开展“清洁庭院”和“文明卫生户”评比活动,全市9个镇街成为国家级生态镇、1个通过国家技术评估,1个成为省级生态镇。吴村镇成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小雪街道武家村成功入选全国“美丽乡村”试点行列。启动实施全域创卫工程,5个镇街创成省级卫生乡镇,39个行政村创成省级卫生村。
水域环境明显改观
  累计投资近4亿元建设了3个城市污水处理厂,50多个小型污水处理站,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加快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施除磷脱氮、中水回用等改造工程,封堵排污口400多个,新增污水收集管网300公里、中水回用管网100公里,实现城市排水雨污分流。围绕实现水系贯通,实施了引水入城工程,城区水系实现“六河贯通”,形成了“水绕城、水环城、水养城、水美城”的独特景观。围绕实现碧水清流,按照“上引活水、中治污水、下通死水”的思路,精心组织实施调水、截污、清淤、治污等工程,投入16.5亿元对沂河、护城河、泗河、仙河、白马河等河道开展综合整治,建设了蓼河、沂河人工湿地,有效地改善了城市水环境质量,重现了“水畅、河清、岸绿”的景观。围绕实现碧水融翠,相继实施了城区绿化提升、镇村绿化、水系绿化等“八大工程”,打造了蓼河、大沂河、小沂河等5大生态绿化风景带,并建设了蓼河二十里现代版清明上河园旅游景观带和十大儒家文化主题公园,沂河(蓼河)水利风景区成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真正形成一个水景交融的“绿色走廊”、商贸繁荣的“黄金走廊”和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回廊”。
  
环境设施完善提升
  实施洁净工程。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实现了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镇街环卫所全覆盖。投资2800多万元,建成日处理生活垃圾600吨的环保资源中转站及23处城乡垃圾压缩站。投资1400多万元高标准配套环卫基础设施,新建了粪便无害化处理厂。新建改造公厕40座,160多座公厕达到二类公厕标准。统一配备垃圾运输车、保洁车,配备垃圾箱、垃圾桶、便民果皮箱,成立专职保洁队伍,推行车桶对接、密闭运输的生活垃圾收集模式,建立起“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的垃圾处理体系。
  实施宁静工程。开展社会噪声专项整治,加强对商业宣传活动、广场舞的监督管理,严格查处社会噪声扰民行为。在城区重点区域、重点路段划定禁鸣区,设立禁鸣标志牌、宣传标语,增强驾驶员的禁鸣意识。加强工业企业、餐饮娱乐服务业噪声治理,限期整治搬迁改造10多个超标噪声源,有效控制了噪声污染,城市声环境质量得到良好保护,全市城市交通干线噪声和区域环境噪声均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

环境监管全面覆盖
  坚持环保第一审批原则,严格执行“先评价、后建设”和“三同时”制度,实行建设项目集体评审,设立项目总量前置审批条件,新上项目与污染减排挂钩、与淘汰落后产能相结合,停止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环评审批,全市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了100%。建立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开展应急演练,提高防范和应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意识和能力。严格执行备案登记制度,建立起全过程控制管理机制。加强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加强环保能力建设,监察大队、监测站通过标准化验收。设立镇街环保所,实行污染源网格化管理,建设监控平台,实现实时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