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李哥庄何以上榜“全国特色小镇”

2016-10-2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白晓 张荣新 王哲
  
  10月14日,国家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在山东省7个上榜乡镇中,胶州市李哥庄镇位列名单首位,也是青岛市唯一上榜的镇。
  “国”字号的“特色小镇”招牌缘何花落李哥庄?一直以来,李哥庄以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探索引领着城镇化之路,这座面积75平方公里的“小镇”是第一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美丽宜居小镇、中国制帽之乡、山东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镇、青岛市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建成全国首个民间消防队,率先在全省村村通公交,全省率先启用首个镇级数字影院……
  眼下,该镇抢抓胶东国际机场建设、大沽河生态中轴打造、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大发展机遇,主动对接,超前谋划,确立了“空港小镇、生态新城”的发展定位,遵循“产业特而新、建设强而优、生活富而美”的原则,走出了一条产城融合、港城一体的发展道路,也为全省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借鉴样本。
  
  特色产业增强镇域经济实力
  住建部村镇司司长张学勤曾表示,培育特色小镇,“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要放在诸要素的首位。
  李哥庄入选首批全国特色小镇首先靠的就是产业支撑。经过多年发展,李哥庄形成了制帽、假发、工艺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统计数据显示,全镇现有制帽、假发等生产企业680余家,从业人员3.8万人,已成为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现已形成以李哥庄镇为中心,辐射周边多个镇办的传统产业经济圈。
  李哥庄作为“中国制帽之乡”,由该镇制帽行业商会为主要起草单位的《六片运动帽标准》,成为全国制帽行业的首个国标,美国总统竞选团队戴的帽子、奥运会的球迷用帽……大都出自李哥庄制帽企业。经过30多年的自主创新,全镇已形成了集辅料、刺绣、印花、包装、销售于一体的配套产业链,凉帽产品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同时,这里还是全球高端假发制造基地,高端假发产销占全国80%;饰品加工分布在千家万户,占据着青岛地区饰品行业的半壁江山……
  “随便敲开李哥庄镇一户普通人家的门,他们可能就在从事绣花、织帽檐、串手镯等配套产业。”该镇工作人员告诉笔者,李哥庄镇的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为5:60:35。据统计,全镇近82%的劳动力已转化到二三产业,农民人均年收入突破2.5万元。
  近年来,“互联网+”给李哥庄的传统产业“创新”插上了翅膀。
  在青岛冠发发制品公司展厅,负责人张坤军一边展示一边说道:“客人只需通过公司网站发来个人照片,我们就能设计出适合客人脸型、肤色的产品,发质、曲度都可以按照客户要求来定制。”从原来的发制品低端加工,到成长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高端假发制造品牌,冠发在新一轮互联网升级战中实现了华丽转身。仅去年一年,销售超过1.2亿元。
  目前,全镇90%的假发企业、80%的制帽企业利用电商平台进行销售,士多美电商创建“迎菜网”利用互联网发展生鲜O2O,日均销售额80万元……
  “借助航空物流、空港配套,发展以‘帽艺、发艺、工艺’为主体的总部经济、商贸会展、展销经济,并借势‘互联网+’牵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最终实现‘老树开新花’。”李哥庄镇党委书记刘瑛表示。
  据悉,下一步,李哥庄镇还将打造“电商示范镇”,建成实体展厅与网络交易相结合的电子商务产业链综合体,为传统企业和零起点创客搭建起创业创新的新平台,以平台集聚要素,以要素催生创新,吸引精英创客团队到此创业。
  
  由“镇”到“城”的嬗变
  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李哥庄由“镇”化“城”提供了内生动力。产业发展的直接效应,是释放出强大的用工需求,带动当地农民、外来人员在镇驻地就业、落户,从而形成了“造城”的聚集效应。
  “在我的眼里,李哥庄早就是个小城市了。”在李哥庄居住了十几年的东北人张洪亮这样说。
  走进该镇的东方夏威夷小区,错落有致的绿化、风格独特的欧式建筑小品、微笑的保安、周到的物业,让人感觉与大城市的高档小区并无二致。
  近年来,李哥庄的“城市化”仍在加速。该镇规划建设了5个集聚型社区和5个服务融合型社区,建成青岛风景、欧亚新天地等40多个、400多万平方米建筑密度适宜、建筑色彩与周边融合的开放型住宅小区,已有3.2万人转移至社区。镇区内全部实现供水、供气、供热、供电“四个集中”和环境、教育、道路、公交、网络通信、数字电视、污水处理“七个一体化”。
  该镇还构建起迎宾大街、联谊大街等“六纵六横”主干路网与社区支路密度合理、交通便捷顺畅、路域景观亮丽的总体格局。围绕“路、绿、亮、洁”,满足群众对环境整洁、出行快捷等方面的要求,实施惠民工程,引进3家物业公司负责镇区保洁,村村都有保洁队伍,建立起覆盖全域的“镇村保洁、收集,市级清运、处理”垃圾处理体系。统一规划建设联谊大街、广场大街、香港大街等6条特色商业街,引进“利群”、“利客来”两家过万平方米大型超市。2015年1月,获评住建部“全国美丽宜居小镇”称号。
  “在城市化过程中,李哥庄镇重视提升城镇功能水平。在完善镇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注重推进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向村户全面延伸。”李哥庄镇镇长姜衍海告诉笔者。
  在距离镇区10公里的纪家庄,村民周兆芳乐呵呵地说:“没想到俺这偏远小村,也能用上天然气。”借势大沽河治理,纪家庄村去年改水改厕,全村污水也实现了集中处理,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今年初,通过市场化运作,该村在青岛市率先开展集中供气、供热试点,截至目前,全村近200户村民户户用上了天然气,做饭供暖彻底告别了以往的煤气柴草。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保障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更要提高服务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做到“精细化、人性化”。
  宽敞明亮的大厅,有序的指示牌,面带笑容的工作人员……在李哥庄镇便民服务中心,温暖细腻的人本理念、周到细致的人文关怀让人如沐春风。
  立足“共享发展”理念,李哥庄镇始终把公共服务作为空港小镇建设的生命线。该镇在公共服务中心设立8个服务窗口,承接市政府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已为近千家企业、5000余市民办理各项业务9000余件;借助全国首家镇级民间消防机构——青岛永安民建消防队,打造15分钟消防圈;建设山东省首家可办理通行证的镇级警务运行管理中心,内设车牌补办、户照办理等一站式代办业务;成立交警中队,实现视频监控全方位覆盖。
  
  借“机”腾飞的全国空港小镇
  在青岛地图上,南北狭长的李哥庄镇位于胶州湾底正中,右手是红岛经济新区,左手是大沽河生态带和正在建设中的胶东国际机场。
  根据规划,未来将构建起“六横”(机场航空大道、临港路、济青高速、济青高铁、G204国道、维蓝路)、“三纵”(机场高速、沽河绿道、李王路)和“二轨”(地铁M8、M16支线)的交通格局,实现了与胶东国际机场、青岛主城区和周边地区的无缝快速对接。
  巨大的发展潜力透过地图扑面而来。
  在特色小镇的建设上,李哥庄镇以“空港”为特色,以“港产城”融合指导,借助空港商贸物流优势,结合规划范围内现有产业基础,打造临空产业商务集聚区。
  空港小镇未来面貌是什么样的?李哥庄国土规划分局局长任永政向笔者出示了一张平面规划图,图中的空港小镇沿一条城镇功能发展轴呈“S”状,一条轴从南到北将健康旅游度假区、现代新兴制造产业区、临空综合服务区、空港特色商贸区和北部产业预留区贯穿起来。
  建设中的胶东国际机场,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了一大批相关产业集聚,李哥庄镇已最先感受到了这股热浪。今年以来,围绕“空港+”,李哥庄实施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已引进航空装备制造、航空新材料等17个战略性新兴项目,总签约额超过70亿元。
  “我们承担了机场安置区和蓝天小镇的建设,目前,安置区已全面开工建设,届时李哥庄的人气将不断聚集,未来几年,还将加大投入,建设专家公寓、航空学校等设施,进一步完善区域内的交通路网和生活配套等建设,实现港产城融合发展。”镇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未来,小镇不仅有产业,还有商务、娱乐、休闲等配套功能。”
  未来的李哥庄,还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发展旅游、商贸、文化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围绕打造休闲娱乐的“机场后花园”,按照贯彻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空港小镇建设要求,利用紧邻大沽河、气候温润的良好自然禀赋,着力培育特色村庄、大力发展乡村游,瞄准“镇做特、村做美”的目标,打造融合小镇空港文化、沽河文化等多种文化的“旅游名片”。
  □点评:
  特色小镇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镇”,而是一个集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功能于一体的新型聚落单位,是以产业为核心,以项目为载体,生产、生活、生态互相融合的一个特定区域。
  从李哥庄镇看,其规划和建设在于科学谋划和定位,即根据既有资源优势或特殊市场定位,实现了企业成长和小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空港小镇”这一特色定位,更具创新性,需要以新理念、新机制和新模式,来推进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体现更强的集聚效应和产业叠加效应。
  此外,特色文化和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也是“空港小镇”必不可少的元素。李哥庄在挖掘沽河地域文化内蕴的同时,植入与空港有关的特色文化内涵,以形成小镇的个性精神,并将这种文化精神植入小镇建设的各个层面和领域,从而增强企业与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最终打造一个高度产城融合并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的空间。
  (王蔚 山东财经大学教授、农业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