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纵深

扎根革命老区 办人民满意教育

青岛理工大学临沂校区办学十周年发展纪实

2016-09-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坐拥绵绵蒙山,旁流滔滔沂水。2006年9月,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诞生于这片钟灵毓秀的红色热土,至今已走过10个春秋。
  10年来,校区沐浴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与支持,以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青岛理工大学优质资源为依托,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谱写一曲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的创业之歌,发展成为了沂蒙大地高等教育的一张亮丽名片。
  
  饮水思源
  开创教育扶贫的“费县模式”
  临沂校区的创建是青岛理工大学履行现代大学使命,坚持和促进教育公平,扎根革命老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实践。
  2003年,山东省委、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号召,青岛理工大学积极响应,主动肩负起对口帮扶费县费城镇的光荣使命。“送教下乡”、支援教学设备、援建教育用房……这些支援举措有力地帮助当地政府缓解了教育发展中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问题,然而其发挥的长远效应十分有限。正是带着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革命老区人民的深厚感情,2005年10月,青岛理工大学开始调研在费县办学,通过培养实用技术人才,更好地为老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贡献。经过反复酝酿协商,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出炉了——青岛理工大学、费县人民政府和山东华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费县民营建筑企业)三方共同创建费县校区。
  2006年6月,校区完成一期工程的建设,山东省教育厅以鲁教计字〔2006〕11号文件正式批准,同意青岛理工大学设立费县校区。
  2006年9月29日,首批500名新生迈入校园,青岛理工大学费县校区揭开了红盖头,临沂市乃至鲁南五市没有工科高校的历史从此终结。
  2011年6月12日,山东省教育厅、临沂市人民政府和青岛理工大学三方共同签订《共建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协议书》,这标志着费县校区经过6年的建设,从此开始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启了新的发展历程。根据协议,三方共同建设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在目前基础上,用3年左右时间,将青岛理工大学(临沂)建设成集普通本专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于一体,以人才培养为主、广泛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高水平工科大学校区,最终达到10000人办学规模。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办学规模逐步壮大
  “培养人才,服务地方”,10年来,校区始终秉持这一办学宗旨,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重点,注重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致力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办学规模逐步发展壮大。
  临沂作为我国劳务输出的主要地区之一,仅费县每年就需要5000余名具有一定道路桥梁修建技术技能的技工劳务队伍。经组织专家论证,2006年费县校区首开“建筑工程技术”、“道桥工程技术”、“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省教育厅对4个专业条件建设给予高度评价。这些专业不是靠“两片嘴皮子和一支粉笔”就办得了的,要投入,要花力气,才能真正为当地老百姓办实事。
  校区着力打造特色专业,目前拥有土建工程系、管理工程系、机电工程系、基础部和体育教学部等三系两部,建成土木建筑类等5个本科专业和15个专科专业,拥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8235人。2016年起,新增“3+2”、“3+4”和春季高考相关本科专业。校区先后被批准设立工程硕士培养点和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省建筑业技术管理人员关键岗位考试考点。
  校区同中铁十局集团鲁铁爆破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一研究所等100余家大型企业、研究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逐渐形成“产、学、研”融合共进发展的工作机制和模式。
  在全面开设职业规划、创业指导课程基础上,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校园内改造了建筑面积2700多平方米的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目前已有52家学生创业团队入驻。
  以高水平科研为支撑,带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近年来,校区先后成立数学与控制研究所、土木工程结构鉴定加固研究所,承担省建设厅“高层建筑结构及桥梁结构动力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标准研究”等项目。2015年度完成房屋安全检测鉴定与加固项目40余项,完成临沂市陶然路沂河大桥施工监控的投标工作及主梁和下塔柱的施工监控工作、临沂市临工大桥中跨合龙和后期的验收工作;教师主编的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结构动力性能检测技术规程》、《PVC复合塑料模板技术规程》均经审定颁布实施;联合申报的《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航站楼关键技术集成创新研究》科技支撑项目正式启动。2014年,校区被中国物流学会授予产学研基地。
  
  以条件建设为保障
  育人能力显著增强
  走进临沂校区,宽敞明亮的教学楼,舒适洁净的学生公寓,曲径通幽的林荫道……让人很难想象10年前这里还是肖山脚下的一片荒芜之地。
  校区建设初期,全体教职员工以校为家、任劳任怨,用辛勤的汗水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目前,校区占地面积1000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设有土木工程结构试验中心、机电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管理工程模拟实训中心、计算中心,仪器设备总值近5000万元,馆藏图书21万余册。
  在大力加强条件建设的同时,校区进一步规范管理体制机制,提升育人的能力与水平。近年来,校区先后被授予“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为实现职能部门无间隙服务学生,2013年3月,校区成立大学生事务中心,先后创设了8个专项服务窗口和7个部门服务窗口,开展了涵盖学生学习、生活各方面的服务项目50余项,服务学生56000余人次。
  为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校区每年都组织开展专升本考试、研究生考试辅导工作,每年都举办科技创新实验班。近年来,近2000名专科生考取本科,400余名本科生考取硕士研究生。每年投入经费近100万元,年立项学生科技创新项目40余项。近几年,校区承办了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山东总决赛、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山东分赛区)、山东省大学生建筑信息模型技能大赛;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科技类、文化类、创业类比赛,共获国家级奖169项,省级奖239项;成立校区男子篮球队、田径队,获省级比赛奖项49项。
  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区积极拓展和充分利用校内外德育实践基地,组织开展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近年来,先后立项103支重点团队,其中获批国家级重点团队1支,省级重点团队5支,共有15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者”、38名学生被评为“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学生”、14支服务队被评为“山东省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服务队”。
  
  以优质资源为依托
  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
  青岛理工大学长期的办学实践,孕育了具有显著创新性和社会性的办学能力。如何让学校拥有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更为广泛地惠及社会,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是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岛理工大学认真思考并努力付诸实践的课题。学校高度重视临沂校区的建设和发展,校领导每学期均带领各职能部门和有关学院负责人,深入校区现场办公。学校选派了一批管理骨干长期驻守,每学期选派一批由博士、教学名师、教授等组成的“驻教队伍”,坚守临沂校区教学岗位。
  临沂校区不断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力度:通过出台《引进人才和鼓励教师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办法》等政策文件,仅近三年就引进高层次人才52人,在校教师攻读博士学位34人,取得博士和硕士学位61人;通过出台《选派教师参加进修、访学、培训暂行办法》等文件,推荐一批优秀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访学和参加企业的相关实践活动,培养了20余名双师型教师。先后邀请中国工程院院士王一德、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孙康宁、国家“千人计划”青年人才张春巍、台湾暨南大学教授林霖等知名教授来校区作报告。近年来,校区教师共完成国家、省、市级课题71项,发表论文480余篇,被SCI、SCIE、EI、CPCI、ISTP收录的论文数量逐年增长。
  临沂校区的办学成绩受到上级充分肯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近年来,校区招生工作一直保持良好态势,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采购与供应管理等专业全部实现“订单式”培养,部分专业供不应求,就业率达96%以上。自2009年首批学生毕业以来,校区共培养了8届15110名毕业生,他们成为费县、临沂及周边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
  历经十载创业路,豪情壮志谱新篇。临沂校区的创建和发展,顺应了临沂市、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对理工类人才的迫切需求,也饱含着革命老区人民的殷殷嘱托和殷切期望;临沂校区的创建和发展,使“百折不挠、刚毅厚重、勇承重载”的理工精神传统得以发扬光大,彰显了校区人团结一心、艰苦创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信心和毅力。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也是临沂校区规范管理建设年,我们有理由相信,青岛理工大学(临沂)一定会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机电工程训练中心
  2016年6月4日承办全国大学生沙盘模拟经营大赛山东省总决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