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味儿”民宿成市场新宠

民宿:要情怀,更要服务

2016-09-14 作者: 张晓帆 宋弢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晓帆 宋弢

比农家乐赚钱
  “一间带俩卧房的小套房,旅游旺季时对外售价1260元,可容纳两个家庭,而且周末的时候几乎爆满,需要提前预订。”东麦窑民宿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东麦窑村位于崂山风景区内,近邻公路旁的民宅因交通方便被改造成农家乐经营,供游客住宿的村民民宅经过中央美院的专家设计,保留了乡土的元素,既有设计美感,又融于乡村之中,变成了人文味极浓的民宿。
  “这些老房子有些是长期闲置的,因为村民都搬进了村集体盖的楼房,这些石头盖的老房子就被闲置了。”青岛崂山旅游集团相关负责任人介绍,集团采取跟社区合作的模式,从村民手中将闲置的老房子收上来,统一进行包装和装修,形成统一的风格,首期推出的民宿有11套,后续还会陆续从村民手中租赁老房子。
  走进民宿,每一间客房家具均采用简单的原木风格,舒适干净。每栋民宿内设有单独的厨房,里面的用品一应俱全。每套民居可接待2到6个家庭,游客不仅可以在这里体验当地风土民情,还可以去赶集,到村里的集市上买海鲜拿回来做,体验原汁原味的村民生活。
  “民宿对旅游淡季的‘抵抗力’比较强,影响民宿发展的因素很多,首先是经济环境,其次是消费导向,在顺应乃至引导消费群体需求方面,必须要有专业的运营团队。”青岛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青岛下一步将积极探索引进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通过引进乡村旅游企业和大型集团,对乡村旅游接待点进行企业化管理,发挥企业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培训的优势。
情怀是最大卖点
  “前段时间,我和旅游部门以及相关区市的同志到浙江、北京等地进行了考察调研,与这些地方相比,青岛乡村旅游的整体水平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在近日青岛市召开的全市旅游专题工作会议上,青岛市政府的一位负责人说。
  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青岛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831万人次,同比增长2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42亿元,同比增长19%。纵向比,青岛乡村旅游发展有提高;但横向看,特别是与杭州、成都等城市相比,青岛的乡村旅游无论是接待游客量、还是旅游收入都还有一定的差距。2015年,杭州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66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80亿元,是青岛的两倍多。
  山东大学旅游系副教授王晨光认为,情怀是民宿吸引眼球的最大卖点,青岛办民宿的气候很好,但是和台湾的民宿相比,还是缺少点儿文化味儿。民宿业主把钱都投放在装修,提升住宿环境上,但是台湾的民宿,除了能让旅客感受到一种轻松的氛围,还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去看萤火虫。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也越来越注重享受生活,精神层面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旅游更注重个性化和人性化的体验,这也正是民宿可以带给他们的,民宿的崛起成了必然趋势。”王晨光说,越来越多做民宿行业的人更加注重打造独属的文化特色。
  民宿在强调个性化的同时,服务本身并不容忽视。如今很多投资商在做民宿,反映出民宿发展热。王晨光认为,应尽早制定民宿行业的发展标准,“标准是民宿健康发展的基石,能为民宿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不同品牌的开发也为民宿标准的制定提供借鉴,可以与当地具体情况相结合。”
乡村旅游用地待解决
  根据测算,青岛的乡村旅游“重游率”约为10%左右,而成都是45%以上,发达国家高达80%。业内人士表示,这与青岛乡村旅游产业结构不合理有很大的关系。目前,青岛的乡村旅游大多还局限于田园、果园、民居、林场等浅层次的开发利用,停留在观光、采摘、农家宴、渔家宴等层面,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总体上还处于低端,存在着经营模式雷同,产业链条短,体验程度不高等问题。
  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青岛市制定了《青岛市乡村旅游专项规划(2015—2020)》,学习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做法,量身定制乡村旅游的专项规划,立足当地资源特色、产业优势和生态环境,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融入现代元素,大力培育发展生态、绿色、高端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文化、产业特色的精品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村。
  发展青岛的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还有一个很大的难点是土地政策和用地问题。记者近日在平度大泽山采访时发现,不少葡萄庄园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由于不能盖民宿,每年来庄园采摘的自驾游游客都在自家留不下。
  去年12月,国土资源部、住建部、国家旅游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相关部门将按照上级的意见,结合我们青岛的实际,研究落实的具体办法,提交青岛市政府研究,切实破解旅游用地的瓶颈。”青岛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