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在山东(节选)

2016-09-02 作者: 单应桂 来源: 大众日报
  恩师叶浅予 单应桂
  中国女画家协会顾问、山东省女书画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著名画家、83岁的单应桂用笔墨怀念恩师。
  □单应桂

单应桂真情忆师友(二)
  多年来,著名画家单应桂陆陆续续写下了她与李可染、蒋兆和、叶浅予、李苦禅、周思聪等艺术大家的师友情谊,字里行间真情毕现,让我们看到,每一个根深叶茂的艺术生命背后,都有长期而全面的帮扶和滋养。今日本报书画专刊继续推出单老的回忆文章。            ——编者
  叶浅予师生艺术行路团是1990年5月在杭州正式成立的,在恩师叶浅予的亲自带领下,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叶老教过的学生,以及“文革”后部分研究生的20余人组成。在浙江活动结束时决定第二年秋天在泰山举行第二次活动。
  1991年8月14日艺术行路团的成员从全国各地陆续来到泰山脚下的名城泰安,叶老由女儿明明陪同,和北京的同学们最后一批抵达。此次参加行路团的同学中,最年轻的也50多岁了。有的不但做了父母而且做了祖父母,不少人已是当今画坛上著名的画家和教授了,但大家一来到80多岁的老师身边,时间似乎一下子倒退了几十年,觉得自己都变成孩子了。
叶老理发的故事
  叶老是乘车夜行来的,因火车隆隆声使先生(我们上大学时对老师统称先生)睡眠欠佳,早饭后便觉心脏不适,急忙请来医生做心电图,诊断为心肌缺血,医生嘱不要上山,好好休息。作为此次活动的组织者,我的担忧和焦虑可想而知,只好安排大队人马先登山去写生作画,住中溪宾馆等候叶老。
  叶老由我和叶明明陪同暂时留山下,经过一天一夜的休息,17日晨先生精神颇佳,早餐后要去理发,我们便跟随老师进了宾馆的美容厅。一听理发要十五元,叶老回头就走,说:“我从来没花过十五元理个头!”我知道老师是个倔老头,叶明明也不敢说别的,于是三人只好到街上去找理发店。我们担心老师满街跑太累,幸好对面不远有一个小小的个体户理发店,便进去坐下了。此时两位记者听说叶老上街了,也跟踪追迹地寻到这小店里来了,虽然只有叶老一位顾客,但长凳上却坐满了“随员们”。记者的相机不停地对着叶老闪光。女理发师的丈夫看到这情景就问:“这位老先生相貌不凡,他是谁?”当得知是位画家,又听到大家都称他叶先生,他眼睛放着光说:“您老就是大画家叶浅予!能见到您老我太有福了。我小时候最爱叶浅予的舞蹈人物画,只要在报上见到就剪下来贴到我家墙上。”今天能接待这位他一向崇拜的大画家他真是兴奋极了,回头大声叫套间里的两个儿子,快快穿戴好出来和老爷爷合个影。这时头发已经理好,女理发师要向叶老头上喷点发胶,老师急忙大声说:“不要,不要,喷到头上头发就变成塑料了。”因为我们刚刚看到他老人家带来的新作中有幅讽刺摩登女郎喷发胶,头发变“塑料”的漫画,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叶老也会心地笑了。笑得那样开心。合完影离开小店时,店主人无论如何不肯收叶老的钱,一个执意要给,一个坚决不要,相持不下。我灵机一动说“中午我也要来理发,到时一起交吧。”这才算解了围。下午叶老一见到我就问:“理发钱给了?”我说:“给了,花了两元钱。”老师这才放心。
  以上这两个小故事说明叶浅予的艺术已经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人民是多么爱戴这位卓越的艺术家啊!
石癖叶浅予
  理完发叶老精神焕发,兴致特高,前两天旅程的疲劳似乎随着减掉的头发一扫而光。他高兴地说:“下午我要到泰山脚下走走,去看石头。”我们都知道先生是个石头迷,于是要了一辆面包车,下午便直奔泰山西路而去,同行的还有山东画报社的两位记者。汽车过大众桥,经冯玉祥墓,渐入佳境。在黑龙潭水库下边奈河的激流中,布满了各种形状的巨石,带着泰山石特有的白色纹络,浑圆、粗犷而又古朴,经河水冲刷后,石头呈黑色,上面白色的纹络更加清晰。路边山根处更是巨石重叠。一见石头,叶老眼里放出了异样的光彩,匆匆下车,用手杖指指那块,敲敲这块,高兴得像个孩子。突然,他看到右侧山根有一块浅灰色的巨石,上边线状的纹络组成美丽的不规则的波状图案,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太美了!”于是敏捷地登上这块巨石,伏身而卧,深情地把脸贴在石头上,抚摸着,亲吻着。摄像机不失时机地留下这一精彩的镜头。
  8月18日晨,叶先生乘轿车去中天门和同学们会合然后登岱顶。至大众桥往西公路入口处,趁司机停车买票时,叶先生看到路边有很多好看的石头,羡慕不已,猛抬头:“呀,这家院里边还有一大堆好石头!”司机已经发动车要走了,这时明明看到了门牌是4号,老师说:“记住门牌号,等下山时再来讨。”在南天门吃中午饭时老师还念念不忘4号院里的石头,兴奋地向同学们介绍,并开玩笑地说:“我有个馊主意:咱们‘持枪’到那里去‘抢’吧。”说得大家哈哈大笑。从南天门乘索道回到中天门,仍从西路乘轿车返回。在黑龙潭和水库边停留时拣了些石头,然后才至4号院,看门的是两个老太太兼卖旅游图。叶先生一见石头眼睛就放光了,我和明明上前搭讪着买导游图,有生意做了,老太太很高兴,明明趁机问:“我们可以拿几块石头吗?”老太太一看这位八旬老先生风度不凡,就说:“拿吧。”这时徐启雄眼疾手快,早已拿了好几块好看的石头,叶先生也像小孩子似的围着石头堆转,终于每人抱了一些石头向老太太告别登车而去。徐启雄拣的一块灰白花纹的石头被叶先生评定为这几天所有石头之冠,获得冠军,我也因拣到一块美石获得并列冠军,得到先生奖励一本《叶浅予传》,并亲笔题上:赠泰山石获奖者单应桂。
  无巧不成书。一天下午,有一位60多岁的退休干部模样的人,来泰山华侨大厦找叶浅予先生,说他就住在大众桥附近,准备在奈河边上修一亭子,人们可以在那里休息和观赏自然景色,希望叶先生为他的亭子题字。叶先生说:“卧在奈河水中的巨石,是一大景观。”一谈起石头,便和来人有了共同语言,那人说:“我很喜欢石头,没事在山下游逛,看到好看的石头就收集起来。”先生一听就说;“你是不是住在4号院?”来人说:“是呀。”这时先生和我们都哈哈大笑,并说了我们到4号院讨石的经过,真是无巧不成书,越说越近乎,叶先生当即答应为他的亭子题字。第二天一幅俊美的“观石”横幅写好交给了程传刚先生,他就是泰山公路4号院的主人。
  (本文收于单应桂《容园绘事》,本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