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细化标准分类推进因村制宜

济宁: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2016-08-3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硬化绿化亮化净化美化带来宜居环境
  △新建改建农村文化广场4242处
  △美丽乡村改善农民生活环境            □陈波 报道
  △水泉庄成梦里水乡
  △不出村庄就上现代化幼儿园           □何维新 报道
  △农村垃圾集中清运处理
  □吕光社 尹彤
  
  曲廊亭榭,垂柳依依,绿树青山,风轻云淡。初秋时节,行走在曲阜市石门山镇大牛山脚下的梨园村,静静地感受“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伴随着凉爽的秋风,美丽的梨园村给人一种不经意间踏入世外桃源的感觉。
  昔日的梨园村空有一个好名字。570多口人的村落,山岭土少地薄,粪堆、污水把这个村子弄得乱七八糟。2014年以来,梨园村对村内房屋进行了仿古改造、道路硬化、路边绿化、晚间亮化、污水净化,穿村而过的小溪河重现碧水荡漾。再加上老井、石碾、红灯、板车点缀其间,梨园村终于找回了昔日的美丽和乡愁。
  从2012年开始,济宁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着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落实标准、突出特色、分类推进,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累计达到9.6亿元,带动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6亿元。
  济宁广大农村像梨园村一样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年1月,济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被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5月13日,全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暨山东省城乡环卫一体化验收现场会议在济宁召开。
  
分类推进 因村制宜
  济宁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了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坚持分类推进,因村制宜,以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坚持分类推进,整体提升。济宁市根据农村基础条件千差万别的实际,由低到高确定了环境整洁村、生态宜居村、美丽乡村三个层级的建设标准:环境整洁村重点实施“三个全覆盖”,即“户户通”全覆盖、“村村净”全覆盖、“街街亮”全覆盖;生态宜居村重点实施“四个一”工程,在完成环境整洁村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实施一村翠绿、一塘清水、一处广场、一院洁净,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在前两个层级建设标准基础上,按照出亮点、出经验、可学习、可复制的要求,实施规划编制、产业发展、村庄标识、改厨改厕、污水处理、立面整治等14项重点任务,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整体提升。
  注重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济宁根据郊区、平原、山区、湖区不同类型村庄的特点和经济发展水平,因村制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注重发掘保护农村历史文化、风俗风貌特色,保持农村原有生态功能,坚持“少伐树、慎拆房、不填塘”。在对村庄进行规划设计时,注重保留老树、家庙、水井、旧房等,将这些村庄记忆融入到规划设计中去,建成村庄景观。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保留乡村记忆越多的村庄,越能吸引更多游人休闲旅游、追寻乡愁,打造出一大批极具历史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今年年初,为深入推进具有济宁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济宁市根据全市现有美丽乡村不同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质和发展基础,规划建设了山区景观、丘陵风貌、滨湖水乡、平原风光、滨河生态5条美丽乡村示范带,为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规模化、纵深化发展拉开了框架。
  坚持倡树新风,以文化人。济宁还坚持人和环境一起抓,大力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注重建设“人的新农村”。深化家庭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文明示范户创建活动,今年县乡两级新创建文明示范户7.2万户。大力实施“清洁庭院”建设,以创建“巾帼文明示范街”和“文明卫生示范户”为载体,进一步落实“门前三包”和“门内五净”责任制,农户家中生活环境持续改善,目前美丽乡村“清洁庭院”达标率达到60%,生态宜居村“清洁庭院”达标率达到50%。深入开展以“新农村新生活”为主题的大教育大劝导活动,通过“乡村儒学讲堂”、村规民约、评选文明示范户、设立善行义举榜等多种方式,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和良好道德风尚。
整合资源 齐抓共管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重、要求高、难度大。济宁市高度重视,实施领导包保,整合资源,齐抓共管,共下美丽乡村建设一盘棋。
  坚持领导包保,群众参与。济宁坚持市主导、县组织、镇主抓、村实施的原则,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市县党政主要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示范片区或一个示范村,把美丽乡村建设纳入“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的工作职责,作为驻村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组织引导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规划制订、工程设计、项目建设与质量监督。
  整合各方力量,加大投入。济宁充分加大公共财政引领作用,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集中投入,注重采取社会捐助、企业赞助、金融协助、农民自助等方式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到目前市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累计达9.6亿元,引导带动全市累计投入建设资金76亿元。
  协调部门资源,齐抓共管。组织全市各部门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住建部门抓改厕和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利部门抓坑塘整治,交通部门抓道路硬化,林业部门抓村庄绿化,文化部门抓文化广场建设,旅游部门抓乡村旅游,妇联组织抓清洁庭院等,保证了各项建设任务的顺利落实。
  强化督导检查,严格考核。采取每周一调度、每月一通报、每季度一观摩等方式,加强督导推动,把督导检查情况与奖补资金挂钩,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进行明察暗访、打分评议,在新闻媒体上公布排名,推动各县市区形成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扎实推进 成效显著
  经过连续5年的努力,济宁美丽乡村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市共打造市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7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片区14个,生态宜居村占比达到40%,除规划拆迁、撤村并点、压煤搬迁的三类村庄外,环境整洁村实现了全覆盖。
  农村硬化道路持续优化。济宁全市农村道路硬化里程由2012年初的1.26万公里发展到3.48万公里,“村村通”“村内通”任务全面完成,今年将实现“户户通”全覆盖,彻底改善农村行路难的状况。
  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健全。济宁积极构建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运行机制,农村环卫保洁作业全部实现市场化运作,市财政按照农村人口“每人每月一元钱”的标准对农村环卫保洁长期进行补贴,145个涉农镇街建成垃圾转运站183处,设置垃圾桶36万个,配备保洁员1.73万人。
  农村生态文明同步提升。济宁新建改建农村文化广场4242处;按照“一处坑塘就是一处景观”的思路,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整治各类坑塘3919处;开展“清洁庭院”创建行动,全市美丽乡村“清洁庭院”达标率达到60%,生态宜居村“清洁庭院”达标率达到50%;健全农村亮化运转维护机制,农村主要街道和公共场所亮化率实现全覆盖。
  农村厕所改造顺利推进。济宁把改厕作为今年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重点,积极筹措改厕资金,强化施工技术指导,严格措施督导推进。截至目前,共改造农厕16.2万户,已完成省定20万户任务的81%。
  乡村旅游村大批涌现。济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乡村旅游景区、休闲农场、采摘园等各类乡村旅游景点1500余处,发展提供住宿、餐饮等接待服务的农家乐2500家,从业人员达15万人,建成了邹城上九山、泗水王家口、曲阜葫芦套、梁山贾堌堆、嘉祥岳楼、微山下辛庄等一大批乡村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