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贫困线上挣扎多年,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他带来福音——

毛先邦:一年摘掉“贫困帽”

2016-08-1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8月4日,毛先邦在地里查看桃子的长势。这些永莲蜜桃到农历八月十五就可以上市了。
  □ 本 报 记 者 张 蓓
    本报通讯员 刘 涛
  
  8月初的峡山,风光旖旎,满目葱茏,吸引了一批批的游客。8月4日,艳阳高照,沿着蜿蜒曲折的乡村小路,记者来到了王家庄街道于家屯村。该村属库区移民整体搬迁村,也是省定贫困村,2016年省定标准贫困户17户28人,庄稼户毛先邦就曾是其中一户。两年前,在这片收成少、农民收入水平低的“土地上,将孩子送出村是他最大的心愿。如今,创新发展模式为他带来幸福,从传统庄稼户走上规范化种植的新型职业农民,年收入翻番,摘掉“贫困帽”。
交易市场让收入翻了番
  见到毛先邦时,已是上午9时许。
  走进毛先邦的家,干净整洁的小院里电动车、手扶拖拉机等一应俱全。46岁的毛先邦是个勤快的人,黝黑的手臂上凸显出结实的肌肉,诉说着他和土地打交道20年的艰辛。勤劳并没有让他致富,他所种的果树和大姜、圆葱、土豆等经济作物销路不畅,村又属于集体经济“空壳村”。一年一万多元的收入连吃饭都不够,贫困像紧箍一样套在这家人头上。
  “幸亏去年3月份包村联户第一书记来了,帮建了个批发市场,要不我也不能这么快脱贫。”说起市场,毛先邦兴奋不已,激动之余便要带着记者去见见这个“招财猫”。
  批发市场坐落在村委会门口。“你别看现在没人,前几天可热闹了,我一天赶八趟车拉桃子。”毛先邦指着眼前两个彩钢交易大棚说,这个果蔬市场可辐射周边30个村,盘活了这里的经济。
  十几天前,桃子大获丰收的场景还历历在目。2.4万斤桃子,从成熟到脱销,仅10天时间,净赚一万余元,最高时收购价达到2元一斤。同样,今年6月份,圆葱收获了,毛先邦在市场上以0.52元一斤的价格卖给收购商,纯收入万余元。“现在十几家收购商找我谈收购,以前也就能接触到两三家。”毛先邦思绪回到了2008年,这年,3.5亩的圆葱卖相特别好。到了收获季节,他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价格压得太低,都被垄断了。”起初他还坚持,半个月后,眼看着圆葱就要烂在地里了,只能0.1元一斤出手,他连种子钱都没收回来。
  去年,潍坊市邮政公司包村联户工作组为该村探索创建了“于家屯党支部+邮政合作社”的发展模式,统一供种、施肥、用药、服务、销售。该市场就是这一模式下的产物,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极大地调动了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16年全村扩种桃树、樱桃等120亩,蔬菜扩种40亩。
一分钱没交还有分红
  8月5日,天刚微亮,想着地里的玉米,毛先邦一骨碌翻下床,匆匆扒上几口饭。“哥,我去拉5袋化肥,给玉米喂点。”打完电话后,他便出门了。
  跟着毛先邦,记者在村委会内的一处平房内,看到了这处挂有“邮政服务三农生资超市”的平房,超市负责人毛坤邦早已等在门口。
  “哥,桃子卖得好,多亏了咱这超市,化肥、农药用着放心,咱也有底气谈价格!”
  “咱这个超市就是有这个好处,省邮政公司直供,享受与邮政公司同等价格,为全村社员一年节省成本16.4万元呢。”毛坤邦说。
  “哥,你说咱今年行情这么好,我分个一两千没问题吧。”
  “没问题,你真是沾了光了,一分钱没交还能分红。”毛坤邦说。
  “那也是赶上了精准扶贫的好政策啊!”
  哥俩一边装车,一边聊着。毛先邦手指向不远处的批发市场告诉记者,市场全面运营后,年可收取服务费69万元,合作社实行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集体经济占批发市场纯收入30%,社员入股占70%,贫困低保户免费一股入社,进一步拓宽了增收致富渠道。
  “有市场有超市,将来再建农产品深加工工厂,车间和冷藏储存成品库,扩建彩钢棚,咱也买个电脑,走向‘互联网+’。”电动车在乡间小路上下颠簸,毛先邦说着他的宏图大业。
  走了大约4里地,便来到毛先邦的玉米地,玉米秆在阳光和晨露滋养下傲然挺立。
  “一次不能施太多的肥,否则会适得其反,后期玉米容易倒伏或者晚熟。”毛先邦边施肥边跟记者“授课”,“以前我有一些错误的施肥理念,生怕庄稼不够吃的,自从上了课才知道,原来是有大学问的。”
  毛先邦种植观念的转变,来自于村里今年刚成立的培训学校。“办了5期了,我一期都没落,还发水杯、靠枕、书包,这么好的事儿谁不去!”转变传统种植观念的毛先邦,正逐步走向新型职业农民。
面对未来踌躇满志
  5日下午5点,自来水管有水了。一直在家等水的毛先邦和妻子一人两个桶,不一会儿就接满了两个缸。
  “地下管道破旧跑水严重,每周一、三、五来水,每次两三个小时。”毛先邦说,这时就要把两天用的水全储备好。不过限水的日子就要改变了,正在实施的自来水改造工程,让他看到了希望。
  由于接水误了下坡,毛先邦只能在地里多加会“班”。晚上8点多,一排排的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回家的路,一路上孩子们嬉笑追赶着他的电动车,入夜后村里好久没这么热闹了,要知道以前,走夜路是一件举步维艰的事。工作组筹集资金14.69万元,安装了65盏路灯,结束了自1957年移民建村以来道路无灯的历史,实现了入夜全村一片亮。
  “前几天桃子收获时,我天天凌晨3点多就下地收桃,多亏了这些路灯。”毛先邦告诉记者,安上路灯后,自己再也不怕摸黑进地了,“玉米快收获了,有了路灯,晚上在院子里剥玉米就不用自家灯了。”毛先邦说。
  “现在生活也方便了,电话费、电费、买车船机票在村里就能办理,甚至还能办理小额贷款呢。”毛先邦所说的是村里刚刚建成的邮政服务“三农”村邮站,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为毛先邦改善生活条件、脱贫致富,奠定了有力基础。
  “俺两个娃娃都读高中,在班里前几名。”毛先邦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卖桃子的钱,第一件事是先给两个孩子报了辅导班,剩下的钱谁也不能动,攒着开学交学费。
  “两个孩子一年就要花两万五,我们申请了助学补助,能补助4000元,也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毛先邦已于2015年脱贫,虽仍有外债,但面对未来,他踌躇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