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一视同仁更重要

——关注民间投资③

2016-08-0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评论员 孙秀岭

  今年以来,我省民间投资增速大幅下滑,但对海外投资却有所增多。有观点认为,国内民间资本“外热内冷”,与一些行业对民资设定的不平等门槛,有着一定关系。
  民间资本到海外投资兴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也是发展进步的一种体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海外投资的好与不好。然而,民间资本在国内遭遇的一些不平等待遇,却应当引起高度关注和警觉。
  只要是企业,无论是国企、民企、外企,都应一视同仁对待,用一把尺子衡量。不少民营企业家说,同样条件下,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将资金借贷给大型国企,民间投资急需信贷,反倒成了“抽贷、断贷、压贷”的对象。同时,民营企业贷款手续更为繁杂,资产抵押条件更为苛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民营企业融资难度和成本。民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无论技术专利数量还是技术创新项目,都远远超过国企,然而,国家对于创新的财政支持、基金扶持,大多却落到了国企头上。民营企业在享有公共服务上,在供水、供电、用地、通关、商检等方面,也常常得不到公平对待,获得同样服务需要付出更大代价。面对种种不平等现象,不少民营企业家表示,不怕市场竞争,就怕不平等对待,一视同仁比所谓的政策倾斜、资金援助、特殊关照要重要得多。
  所谓“一视同仁”,指各类市场主体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平等竞争,这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原则。当前,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税收待遇、投资融资、享有公共服务等方面,难以与国有企业“平起平坐”,既有历史因素,也有现实原因,既有规则弊端,也有观念问题。有的倚重国企轻慢民企形成了一定的思维惯性,觉得民资不可靠,还有国有大项目来得快、观感好。有的因少数民企违法犯罪而对他们整体否定,或者采取躲避态度,该支持的不敢大胆支持。个别地方群众甚至编出了顺口溜,说地方政府对民营企业有“三不”:不听电话、不接材料、不予办事。有了这样的观念和认识,执行政策时难免要对民资“低看一眼”,金融、教育、电信、医疗、交通等领域的一些不合理限制,让一些民间资本要么面对“各种门”,要么“没有门”,也就在所难免。
  对民间资本一视同仁,不仅是发展问题,也是改革问题,还是法律问题。近年来,青岛市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教育、电信、能源、交通、社会事业等领域,有力吸引了民间资本。事实表明,剪断那些捆绑民间资本手脚的不平等绳索,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大幅放宽市场准入,简化行政程序,破除民间投资的不合理限制和隐性壁垒,坚决取消对民间资本单独设置的附加条件和歧视性条款,以改革力度促升民间投资的“温度”;要高扬法治精神,让法治成为规范企业与政府、企业与企业之间交往的准绳,以法治力量为民间投资的平等权利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