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今天的新风,明天的习俗

2016-07-21 作者: 赵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 琳

  7月19日-20日,全省乡村文明行动移风易俗工作现场推进会召开。在新泰市、莱芜市的观摩现场,在淄博市、巨野县等的座谈交流中,记者不仅看到了“乡村文明行动”带来的乡村道路硬化、环境绿化美化等“硬环境”的改变,还感受到了村风民俗、乡村道德这些“软环境”的转变。
  移山易,易俗难。“红白事花钱少,不场面、丢面子”,过去,有这种想法和顾虑的人不少。但迫于传统习俗、宗族势力和人情世故,靠个人之力往往难以改变。
  群众有移风易俗改革的需求和自觉,缺少的是有力的倡导和规范。现场会上,前来座谈交流的淄博市选择了临淄区作为试点,由政府出面制定统一标准、出台奖补政策,帮群众圆了“面子”。 
  “白大褂2000多元,吹鼓手1000多元,香烟2000多元,吃喝接近2000元,一个丧事办下来要花7000多元,改革后只需花2000多元。”前不久,莱芜市高新区鹏泉街道郭家沟村村民徐仁海的母亲去世,葬礼在本村公墓举行,按照村里改革后的新规定丧事简办,一场丧事比以前省了近五千元。
  花费少了,时间短了,程序简了,是移风易俗推广过程中老百姓最直接的体会。
  在新泰市苗山镇五色崖村,办丧事不用再购买白大褂,只需花3元钱就能从村里租赁;在冯家林社区,丧事招待统一标准,每人一碗大锅菜就馒头。在莱芜市高新区鹏泉街道官场村,村里投资80万元建成有700多个墓穴的公墓,全部按照去世时间使用,节约土地60亩。在莱芜市莱城区口镇下水河村,办丧事由原先的3天变为1天,由跪拜改为鞠躬,由锣鼓喧天改为播放哀乐。
  目前,全省多数村(居)已经建立起了红白理事会,在今年6月省文明办进行的乡村文明行动电话调查中,对红白理事会的群众满意度达到了90%以上。
  顺民意、勇破冰,化旧俗、树新风。齐鲁大地上,今天的新风正在变成明天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