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市场急剧萎缩,济宁制造提“智”迫在眉睫

“互联网+”助力“济宁智造”

2016-07-05 作者: 孟一 吕光社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孟一 报道   在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博览会上,各种新奇设备格外引人注意。
 大数据的落地需要云的支撑
  
  今年4月,华为与济宁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就共建云计算平台和济宁大数据产业发展等领域达成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华为企业云战略规划部部长高明说:“大数据的落地需要云的支撑,没有云服务的技术很难落地大数据。”
  “今天人们谈到大数据的时候,一定是全量的海量数据,能够实时分析和预测,其实云计算服务是非常匹配大数据IT需求的。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云计算本身有开放平台特性,有利于大数据的数据发布、共享、安全交易等等,完全可以作为承载体,来构建开放的大数据生态,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应用落地。”高明介绍。
  华为企业云专注于打造云基础设施服务,发挥华为在技术方面的优势,基于软硬件平台方面的优势,去构建云平台,为大数据产业落地提供技术和商业平台。

 智能制造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互通
  
  软通动力集团高级副总裁张晓表示,济宁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高科技服务产业,科技创新的环境优越,软通动力将把济宁作为重要的软件研发基地,进一步扩大软件人才培训规模,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培训3000名软件人才,可以承接面向全国、面向海外的软件外包业务。他说,智能制造不单是机器的自动化,它的关键在于信息的共享互通,用大数据为产业提供服务,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软通动力集团是国内领先的一流软件集团,在全球IT业界享有盛誉。2014年2月17日,济宁高新区与软通动力战略合作暨软通动力信息产业生态圈项目正式签约,目前,软通动力的济宁城市创新综合体建设已初见雏形,软通动力自主产权的城市云计算平台、众包服务平台、API开放服务平台以及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已开始部署到济宁,城市产学研实验室、软通众创空间、智慧城市体验中心等已陆续落户。
  □ 本报记者 孟一 吕光社

  2015年夏天,山东省信息产业基地的牌子和中国新硅谷的期望就像是从天而降的一块大肉饼,砸在了济宁大地上。这是对济宁蓄势产业转型,引来惠普、甲骨文、华为等IT巨头的肯定,更是在信息产业异军突起背景下,给予传统制造业涅槃求生的智慧指引。
  济宁,因煤炭而兴,因制造而旺,兴旺至极难免遭遇滑坡危机。新常态下,传统制造业市场急剧萎缩,济宁制造类企业也因企业管理、产品研发、营销路径等诸多方面不够“聪明”受到市场的巨大冲击。
  提“智”迫在眉睫,信息产业扎实的根基为制造业大树的成长储备了足够多的养分。“济宁制造”如何尽快插翅互联网、实现从“制”造到“智”造一字千里的跨越,记者在6月30日举行的2016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寻找答案。
信息产业堆叠转型机遇
  “我们的推土机产品,每台车上都有40多种、上千个零部件。以前工人全凭经验去挑选,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谈起零件选配领域用了多年的笨法子,山推工程机械公司信息化部负责人王卫亮直言,得亏借助甲骨文系统进行了流程改造,现在每一道工序对应一个小盒子,工人按照标准操作就行了,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甲骨文的到来,解决的不仅是山推挑零件的小问题,更给济宁制造业带来了用信息化提出解决方案的大思路。作为世界范围内专注解决方案的IT巨头,甲骨文的数据库现已在济宁700多家企业得到有效应用,为企业发展和转型装上了强劲的“电子芯片”。
  4月11日,华为济宁云计算数据中心项目正式签约,项目最终将形成配备1万台机柜、15万台最新型IT设备的规模,在鲁西南上空升起一片数据存储云,并开启区域化的大数据时代。从甲骨文到华为,从解决方案到大数据……随着IT巨头的聚集隆起,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宝贵土壤正在成形,堆叠起转型机遇。
  调整视野、摆好姿态,是拥抱互联网、推进两化融合的前提,也是政府站出来率先引导的动因。济宁市委书记马平昌表示,济宁正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把工业作为“互联网+”主攻方向。现已筛选出8个两化融合试验区和120家两化融合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实施了总投资800亿元的100个重大技改项目,对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化工、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10大优势产业和重点骨干企业,制定“一对一”信息化提升方案,通过“互联网+”协同制造全面提升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借力网络获取自主核心技术
  纺织业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代表性产业,信息化程度较低,而山东如意集团却超前嗅到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并迅速融入进去,搭上了“大数据”快车,也掌握了激烈市场竞争下最为珍贵的自主核心技术。
  “2014年世界品牌500强,我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低于美国、法国、英国和日本;Iterbrand‘全球最佳品牌百强榜’、《福布斯》‘全球品牌100强’均没有中国企业和品牌……”谈起中国制造的尴尬现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卢山一语戳破症结:部分关键自主核心技术缺失,直接造成了高端供给能力不足。
  核心技术如何补强,互联网思维正在发挥强大的能动作用。围绕“互联网+”工业的转型模式,如意集团工业设计中心持续加大对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方面的科研投入,投资5亿元架构“互联网+智能制造+个性化定制”纺织服装发展模式,并先后启动超仿真纺织面料设计系统、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展示系统、三维立体人体测量系统等多个系统,使企业具备了智能制造的信息化核心技术。
  实践证明,在传统制造业中大力融入信息元素,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层次,同样能够使“夕阳”产业焕发出青春活力,推动产业的变革突围。济宁市经信委软件和服务业科科长胡建国告诉记者,在落户济宁市的IT企业中,文思海辉等软件外包企业的业务已应用至多家制造业企业,这也是济宁制造在认识到信息化“红利”后的可喜转变。
智能制造有赖“双创”助力
  可以沿着预设轨道送餐上桌的机器人,“长”着12个小翅膀的大型拍摄用无人机,穿上就能自动记录心跳、脉搏等健康指标的智能衣……在中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博览会现场,充分体现智能制造魅力所在的新奇玩意吸引了大批参会者驻足。
  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不仅需要大企业创新,也需要小微企业助力。山东省首席信息官联盟副秘书长陈宇表示,地方政府一方面要支持制造企业建设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孵化适合产业需要的项目;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为智慧型、有潜力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项目保驾护航。
  记者在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济宁分所的展位看到,济宁中科智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济宁中科云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7家由分所孵化出的公司已经在各自领域有所斩获,业务涉及智慧城市、智能医疗、大数据等,迸发出了旺盛的创新驱动力。
  据悉,近年来济宁在做实创业培训、创业扶持等基础性工作的同时,还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促进“双创”的试验区,鼓励有针对性的创业创新。不仅在全省率先出台了打造工业升级版三年行动计划和“两化融合”、信息消费、电子商务发展等意见,先后引进赛迪研究院、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8个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更挂牌成立了济宁市信息化助企联盟、信息产业联盟、产学研联盟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中心,组织工信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北京数码大方科技有限公司等科研单位深入百家企业对接服务,靠创业创新推动了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等在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