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游·资讯

旅游开发要避免落入世遗“陷阱”

2016-07-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付玉婷

  京杭大运河聊城段旅游发展及水生态体系规划日前通过专家评审,不过,对于全线开发还是选取其中几个点进行深度开发的讨论恐怕还将持续。暂且不说哪种方式更合理,笔者认为,在需求井喷所绘就的一片旅游开发繁华景象中,尤其遇到世界文化遗产这样公认高附加值的旅游资源,是否开发,如何开发,都需要秉持一种冷静态度。
  经济新常态让旅游成为越来越多地区经济发展的座上宾。遗憾的是,一片叫好声中,开业后门可罗雀的旅游项目也比比皆是。不少人分析认为,这是资源吸引力本身不足导致的结果。也正是在这种想法的主导下,一旦有哪项重要文物古迹或自然景观获评世界级名号,往往就会成为开发商蜂拥而上的对象。自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沿线城市普遍加入开发大军,不过据统计,目前除了苏州、杭州等老牌旅游城市,还并没有什么城市真正地实现了因“运河旅游”而兴。个中原因,是多方面的。
  眼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最热门的词汇,两者融合的成果又往往以旅游收入的形式来体现。然而,文旅融合很容易沦为简单搭配,似乎只要文化资源具备足够价值,旅游开发就一定具备光明前景。需要正名的是,文化价值不等同于旅游价值,文化旅游,既然最终落脚点在旅游,就必须要尊重旅游满足人们观光、休闲、游憩等一揽子需求的本质属性。如果只是因为有了几处文化古迹就认为可以发展旅游,对游客而言往往很难有吸引力。
  再者,许多遗产类项目,历经岁月流逝仍能从部分遗址领略到当年文化绚丽又或是经济繁盛的景象,可执着于让其恢复当年盛况,却未必值得。以京杭大运河为例,河道水量偏少,个别河段常年断流,受南水北调这样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影响,运河故道本身就有多处被阻隔断裂。这种情况下,为了实现全线巡游,有人甚至提出从突破地热等政策约束上做文章让运河恢复全线通航,也实在是有些“任性”。要知道,当年运河最大的价值在于航运,而当现代高铁、航空、公路运输等多种交通方式迅速崛起,运河在交通运输上的竞争力早已丧失。这意味着,真要开发运河,必须从运输以外的新功能入手,让其和现代人的生活产生关联才有重生的可能和意义。
  在苏州,近两年,游客一般会在观园林、赏小桥后,再选择个夜游古运河的项目。依照苏州、杭州、绍兴等运河旅游发展得比较好的地区的经验,面对线性旅游资源,选择几个旅游产业基础已经比较好的精彩段落进行纵深式开发是比较靠谱的选择。让当地已经受到认可的旅游项目带动运河旅游,实现资源整合、借力打力,不仅最容易切入,也最容易成功。
  德国德累斯顿易北河谷曾因新建大桥破坏了历史景观和风貌被世界遗产委员会除名。发展旅游业,不可避免地会对遗产所在环境产生影响。面对世界遗产这样极其特殊的资源,即便从发展当地经济和改善百姓生活的角度考虑作出了一定要开发的决定,也必须明白,遗产不是某个地区的,而是属于全人类的,开发遗产不能只是为了改善现状,更要对未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