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城建:让城市尊重人

——来自开放前沿的报道·深圳篇③

2016-06-19 作者: 赵洪杰 王学文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赵洪杰 王学文

  为什么喜爱这座城市?深圳人会说出很多细节和理由:蓝天,白云,绿树,绿地,不修高架,不太堵车,适合步行,PM2.5年均浓度仅有29.8……
  经济发展只是过程和手段,最终还是让人们能够宜居乐业。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建设,城市因尊重人而受人尊重。
规划是最大的效益
  站在深圳填海而来的前海,我们为这里的大手笔规划瞠目:地下共分五层,一、二层是商业设施;地下三、四层是城际轨道交通,从这里仅用半小时就可直达香港和惠州、东莞等周边城市;地下五层是停车场。这里将建成亚洲最大的地下交通枢纽。
  前海人一再跟我们强调,“高大上”并不是前海城建的亮点,以人为中心才是他们最看重的。未来前海各个楼宇地下空间全部打通,共享停车场;地下一层规划建设39个公交站,上班族坐电梯下去就能上公交;哪怕身处地下四层,也能看见天空。
  前海很代表深圳的城市规划精神:以人为本。深圳文化企业“元空间”艺术总监席小青在深圳生活十几年,吸引她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绿”。她说:“从我家出来,无论往哪个方向走,5分钟就能到社区绿道,15分钟就能到达城市绿地。”深圳近2000平方公里土地,一半被绿色覆盖。
  深圳背山面海,东西狭长,以浅丘为主。根据这个特点,深圳早在1980年代就确定“带状组团结构、网状道路骨架”的城市规划思路。
  “带状组团”,对“种绿”作出硬性规定:各组团之间预留400—800米绿化隔离带,城市主次干道一律预留10—50米绿化带,这搭建起深圳城市绿化的基本框架。
  近几年,深圳抓住珠三角绿道建设契机,以两条省立绿道为骨架,以城市绿道和社区绿道为脉络,构建2400公里的深圳绿道网络。
  行走在深圳街头,建筑的整体风格、空间意象、形态尺度等,都体现出规划的匠心。在大鹏形状的深圳市民中心两侧,无论是东边的安联大厦、中国凤凰大厦,还是西边的建设银行、中国太平等高楼,基本一样高,被人们戏称为市民中心的“御林军”。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郭晨告诉我们,非仅这一带,深圳城市规划对天际线都作出规定,既有高楼大厦林立,又有优美的天际线。
  走在深圳的高楼大厦间,不会像有的城市那样感到不规则建筑的挤压,这里公共空间疏朗而条理。郭晨说,深圳城市规划对“切线率”作出硬规定:无论高楼如何设计,必须按要求保证高楼立面有一定比例切在尺寸线上。
  “网状道路骨架”规划,则让深圳交通保持通畅。5月24日,我们从深圳机场赶向位于滨河大道的酒店。驶出高速,汽车便穿行在绿树婆娑的滨河大道上,没有一个红绿灯,时速接近80公里/小时,37公里只用时40分钟。像这样的快速路,深圳已近400公里。
  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规划设计处主任科员李大洲说,无红绿灯的快速路成为深圳网状交通的建设重点。目前,深圳“七横十三纵”的干线网基本成型,形成了一个个“田字形”的路网结构,到哪里都很顺,不需要兜圈。
  在深圳,我们没有发现一座高架桥,这在一线城市中是很少见的。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深圳的城市规划中就没有高架桥。这是因为,高架桥有利于汽车通行,对行人和公共交通却造成不便,同时它的噪音还扰民;解决拥堵要靠网络交通,一两个高架桥起不了什么作用。据了解,欧美高品质的城市多数不修高架桥,首尔还主动拆除了高架桥。
  我们也注意到,深圳的规划建设也有些遗憾。如地铁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步伐,现在运营的地铁线只有五条,仅178公里运营线,落后于京沪广,最近5年时间,没有新开通一条。去年底光明新区发生特别重大滑坡事故,也暴露出城市快速发展中管理的短板和软肋。
以人为本贵在细节
  城市建设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建了多少楼、修了多少路,更应该把视角聚焦到街头巷尾。
在深圳遇到的一些城建细节,让我们心中为之一动。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发生这样的情况:在城市主干道上十字路口过马路,马路很宽,绿灯时间却很短,青年人快步都未必能按时通过,更不要说行动迟缓的老年人。
  深圳红绿灯的设置不是以车为本,对行人过马路考虑很周全。5月26日中午,我们走到中国凤凰大厦楼前,双向八车道的深南大道道路中间是宽草坪,草坪的“安全岛”上设红绿灯,马路对面还有一处红绿灯。我们正在等待放行,草坪上的绿灯亮起,我们赶紧走过深南大道的这一半,来到草坪上;又等了一会儿,马路对面的绿灯亮起,我们完整地过了马路。
  “这是‘二次过街’,让行人过马路更安全和从容。双向六车道以上、行人流量大的道路,在有条件的地方,深圳都设置了这样的两端信号灯。”李大洲说。
  走到彩田路彩富大厦公交车站。站台与马路交界处,共立有25根安全柱,每根柱子高有一米多,两两间隔一米。我们看到,一些下班后等公交车的女孩儿,胳膊靠在柱子上正在玩手机,大街上车水马龙。
  李大洲说,安全柱的作用不仅是让人休息,更重要的是在乘客与地面机动车之间,隔起一道安全屏障。他们这样做,是了解到有的城市,在站台上等车的女孩,不小心掉进进站的两辆公交车之间而殒命。
  不仅考虑人的安全,同时兼顾人的空间感受,是深圳城建在细节上体现人性化的生动之处。深南大道与红树林路十字路口,中间草坪“安全岛”内设置了一处七八米长的风雨连廊,仔细察看,连廊顶是由白色透明的玻璃做成。在深圳地铁口和公交站牌附近,记者也发现了不少这样的风雨连廊。
  郭晨这样解释道:“深圳经常下雨,过马路的行人可以在此避雨,同时透明玻璃不影响他的视角感受,对城市景观不构成破坏。”我们在其他城市也曾看到这样的风雨连廊,但却不是透明的。
  公共交通是缓解交通拥堵的关键,深圳在这方面的细节处也做足文章。深圳公共交通占机动车出行人数比例达到55%,比京沪广都要高。为了吸引市民公共出行,深圳在5年前就实现在任一点向任一方向,在500米范围内就能找到公交站点;正在试跑的深圳地铁11号线,在全国首次设置商务车厢,采用很多人性化智能化控制技术,空调系统根据乘客数量自动调整冷风档位。
  还是交通,在我们入住的滨河大道联合广场,无论去哪个方向,出租车都不需要掉头,左转右转都可以走到大马路上,形成了一个区域小环岛,“条条大道通罗马”。
  细节上由“物”到“人”,城市变得更富人性,更有魅力。
法律严管,教育引导
  在深圳,我们听到一段故事:香港司机在香港不敢随地吐痰,但一到深圳就随处吐起来。为什么?在香港随地吐痰罚款1500港元,在深圳罚一二十元,近年来才提高到200元。
  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要落地,要靠法治,靠严格管理。
  为了保证城市规划的严肃性,深圳市利用副省级城市有立法权的优势,借鉴香港的经验,早在1997年,在全国率先颁布《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配套设施、道路交通和城市设计等,作出严格规定,从控制性规划变成法定图则。
  2005年时,为保护生态,市政府专门出台《深圳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管理规定》,将全市974平方公里的绿地土地,也就是近一半城市面积纳入禁建区。郭晨对此解读:“这是从法律意义上对生态进行保护。”
  有法律和规章制度,还要严格执行。5月28日,我们通过“滴滴出行”约了一辆出租车。很快,车牌号为B1H5G2的出租车开到我们身旁,挡风玻璃上挂着“暂停载客”标牌。司机对我们说:“有这块牌子,路上的其它乘客就不会向我招手了。”
  我们想起在有的城市,明明看见一辆出租车未载乘客,远远招手,却呼啸而去,原来是有人通过软件约了这辆车。李大洲告诉我们,这是政府根据《深圳市出租车小汽车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要求出租车公司必须做的;出租车不挂标牌,空车拒载超过三次,司机将被开除。
  5月29日,我们乘车从深南大道拐到科技路上。匝道是条单车道,两排从深南大道上拐下来的车,左边一辆,右边一辆,交替并到匝道上,快速有序。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这种“拉链式通行”,去年刚在深圳实行时,也是很多人抢道、出现拥挤。为此,交警在五十多个点持续拍摄一个月,对抢道者进行严格处罚。郭万达曾因在蛇口抢道被罚200元。
  在深圳路边随意停车的很少。因为违章成本高。多数路段罚款500—1000元,个别路段达到2000元,还要扣分。
  文明素质养成靠严管,也靠教育引导。最近三年,深圳开展“礼让斑马线”系列活动,斑马线上交通事故下降九成;去年无车日,深圳发放了20万张免费乘车券,鼓励大家坐公共交通出行;深圳出台政策,市民每年如果停驶车辆一个月以上,可申请相应的减免等奖励。
  但我们也发现,公交车、建筑垃圾运输车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在彩田路与福华路拐弯斜路口,我们就看到此类车辆呼啸而过,并未礼让行人。
  提升素质、以人为本,即便是深圳,同样也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