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从食材源头保障“舌尖安全”

张氏兄弟的“农餐对接”试验

2016-04-17 作者: 王兆锋 来源: 大众日报
  关键词:齐鲁新风
  □冯长禄 报道   4月15日,茌平县菜屯镇商石村西红柿种植基地的工作人员,在采摘“自然红”西红柿。
  □记者 王兆锋 
  通讯员 郑兆雷 报道
  本报茌平讯 3月15日傍晚,茌平县城振兴路上的“李二鲜鱼”餐厅门口又排起长龙。“38张桌子,满了!想吃番茄鱼锅,只能排队等位。”经理张富海双手一摊向记者解释:“小时候味道”的西红柿吸引力确实很大,每天卖鱼锅100多份,光西红柿就需要200来斤。
  “小时候吃‘洋柿子’酸甜可口,吃了这个想那个。后来化肥、农药、激素一起上,‘洋柿子’不洋了,变味了,人们又开始回味、怀念、寻找‘小时候味道’,好在通过我们的尝试,让久违的味道又回来了。”张富海说着从厨房里拿出一个让记者瞧,这西红柿长得圆润饱满,掰开肉质呈红色,籽呈土黄色,面上有星星点点像砂糖一样的细微颗粒,咬一口,沙愣愣的,酸中带甜,果真与众不同。
  记者从县城出发驱车80里,前往菜屯镇商石村西红柿基地实地采访。钻进一个大棚,满脑的“好奇”立马变成“惊叹”:红红绿绿的果实垂挂于枝,小树林般的藤蔓上方,悬吊着七八十块黄板,上面密密麻麻粘满飞虫;棚东南墙角,三四十只荷兰熊蜂围绕一个木箱“嗡嗡”叫着进进出出……基地负责人张富龙介绍:“有了黄板,不打药了;有了熊蜂,不点花了;有了李二鲜鱼,不催红了,自然成熟,味道咋能不好?”
  正是冲着“小时候味道”,去年初,拥有7家“李二鲜鱼”连锁店、日均消费西红柿2000斤的张富海,尝试跟从建材行业转投农业的哥哥张富龙搞起了“农餐对接”。兄弟俩共同投资600多万元在老家租下80亩地,专门生产西红柿。富龙负责种植,富海保底包销,按每斤3元的价格敞开收购,基地单独核算,年底按股分红。一期的7个暖棚从去年10月开始有收成,每天采摘700多斤,除满足茌平店外,聊城市区的2家“李二鲜鱼”也用上了这种食材;二期“立体化无土栽培生产线”也建起6座“车间”,不久后,流水线上生产的西红柿将能完全自给。
  张富海告诉记者,“农餐对接”主要有两大好处:一是保障了“舌尖安全”。二是破解了农产品难卖。县里还以“李二鲜鱼”为样板,先后举办6次“农餐对接”活动,帮助耿店大棚饭店、竹壶餐厅等20多家餐饮企业,和禾木笨鸡合作社、绿源合作社等10多家合作社、500多家种养农户成功“联姻”,农副产品的采购量达到1000吨,品种涵盖蔬菜、粮油、肉类、禽蛋等,初步构筑起“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直供通道。
  餐饮企业的“供给侧改革”,最终激活食客们的味蕾。目前,近30家“农餐对接”饭店,日平均接待食客都超过200人,每天营业额全部跃升到5万多元以上,比以前增长了30%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