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改造培育新动能做好有效供给

夏津:一根纱线背后的供给侧改革

2016-03-27 作者: 张宇鸿 来源: 大众日报
  □邓美平 报道   在从夏津宏顺纺织公司转型发展电机的顺天新能源生产车间,产业工人正在做电机校正。
  □本报记者 张宇鸿  
  本报通讯员 匙中林 邓美平 董玉龙

  “金高唐,银夏津”。“银”,说的是夏津的棉花种植和棉纺产业。即便在棉纺产业大市德州,夏津的纺织产能也占到一半。面对整个纺织行业的低迷,夏津加快升级改造,引导兼并重组,夯实创新根基,围绕“一根纱线”,供给侧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2015年,夏津县工业用电增幅居德州市第二。
升级补链:
实现有质量的增长

  厂房有一种上世纪末的既视感,3月9日,记者采访天润纺织,这是第一感觉。
  进入车间大门,才发现里面“别有洞天”。“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紧密纺棉纱设备,一台机器1080个纱锭,车长40多米,可实现全自动集体落纱,效率是传统同类纺纱设备的3.8倍。”董事长田绍庆指着快速运转的设备向记者介绍,老设备效益低,用了工,费了料,还不出纱。
  产房破旧,装备却顶尖,天润的“内秀”是由需求侧“逼”出来的。“干这行十几年了,越干,感觉客户对产品要求越高。产品要升级,迈向中高端,需要企业苦练内功,上设备、强管理。”田绍庆庆幸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三年来该企业投入七八千万元升级设备,在同质化竞争激烈、市场需求萎缩多面夹击下,天润纺织的订单数量却一直保持增长,产品直供新郎、海澜之家等企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18.18%。
  “狠抓技改,质变才能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夏津县委书记王春利一语中的。2015年,该县实施重点技改项目88个,完成投资48.1亿元;其中14家棉纺织企业实施技改,投入3.5亿元。
  鑫秋家纺通过技术革新,推出了一款适应市场需求的换代产品——水洗棉被,可直接放进洗衣机水洗,晒干后的棉花被轻拍又会恢复到水洗前的蓬松、柔软、保暖,不会像传统棉花被那样洗后结团、死板僵硬甚至漏空跑棉,热销北京、上海、青岛等地。
  尝到产业升级甜头的天润纺织也没有停下脚步。今年,他们将投资6000万新上10台日本村田涡流纺。“上了这套设备,人工在现有基础上可以节省三分之二,一万纱锭仅需10个人。据介绍,这种设备全国仅有1000余台,全省不超过300台。
  停留在纺纱层面,永远只能站在纺织产业链的低端。目前,夏津已与青岛即发集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兴建印染厂,填补德州周边的产业链空白,为棉纺企业赢得更多产业链延伸拓展的空间。届时,当地将形成完整的纺织产业链条,实现从卖纱线到卖服装的华丽转身。
转型跨界:
从卖棉纱到做保健品

  “现在的工序是灌装、充瓶、打塞、贴标、装箱。”3月9日,记者来到山东圣源酒业果酒厂时,正赶上椹果酒制作尾声,董事长张建福边走边介绍。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熟稔酿酒的商人,却是靠棉纺织起家。
  最高峰的2010年,夏津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达到153家,总规模达到200万纱锭。张建福1997年建起了自己的棉纺厂,享受过行业的辉煌,也经历过艰难的低谷。
  2015年,夏津规模以上棉纺织企业关停近40家,总规模为130万纱锭。春江水暖鸭先知。“纺纱越来越难干,转型就得转到头里。”张建福尝试开办服饰公司,涉足房地产领域,最后盯上了当地独有的白桑椹资源。2012年,他将这家酒厂收购。虽然在三大板块中,酒业还只是小个头,但张建福却最看重它,纺织和房地产两块的收入大量反哺酒厂。
  “原来,夏津产能万锭以下的小企业很多。在去产能的过程中,政府及时引导,鼓励兼并重组,同时培育个头较大的优质企业向现代企业制度靠拢。”夏津县县长才玉璞对当地这一传统产业的未来发展有着清晰的认识。
  干着干着,张建福又把心思放在了夏津古老的桑葚树上。拥有3万棵几百年、上千年的古桑树,是夏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本。但“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也是现状。
  借助去年在北京召开的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推介会上,张建福签到了“大单”。圣源集团与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叶祖光以及北京宝德润生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开展以桑椹为主要原料的系列保健食品研究。
  “叶祖光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屠呦呦团队研究员,在中医药领域颇具权威。”成功引入叶祖光,让张建福很有底气,他的目标是把夏津桑葚做成面向全国、同时又最具地域特色的品牌。
  据介绍,在夏津,像圣源酒业这样转型或跨界经营的纺织企业有36家,占到高峰时企业数量的五分之一。
强化“乘数因子”:
变人才优势为发展优势

  科研力量,被夏津的决策者定位为培育当地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前,企业主要是依托粮棉油资源优势实现盈利,面对经济新常态,我们引导企业研发新技术应用,从价值链低端跃上价值链高端,通过创新驱动打造市场赢利点。”王春利如是说。
  顺天新能源的前身也是一家棉纺织企业。2011年换轨生产电动车电机,在业内籍籍无名。2014年是一个转折点,在整个行业由直流电转交流电的历史机遇面前,顺天投入研发一百多万元,较早开发出交流电机,最终实现弯道超车,目前公司市场份额排在全国第三。
  “这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电机,时速超过100公里,续航超过100公里,可以保障电动轿车的速度和汽车一样。”夏津顺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勇语带自豪地跟记者介绍。
  两年来,杨勇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要性,该公司自有研发团队10多人,同时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推进产学研结合,组建了包括研究员、高级工程师在内的一流科研队伍,科研投入占到利润的15%。
  “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才玉璞这样总结有形之手应当发挥的作用。
  夏津县政府依托当地的仁和纺织,投资几百万元建起了一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面向周边50多个棉纺织企业提供产品检测服务,加快了周边区域传统纺织产业转型升级。仁和纺织是最大的受益者,目前该企业已有90余项新产品通过省级新产品鉴定,7项新产品获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与东华大学共同合作“高效抗菌微纳米纤维混纺纱线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目前实验室小试已成功。
  截至目前,夏津引进高校科研院所分支机构9家,创新平台23家,科技成果转化、科教实训基地16家,并相继与东华大学、山东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6名院士、32名行业领军人才牵手。2015年,有14个项目列入省技术创新、科技研发计划,新增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3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