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和为贵,“儒学治乡”新路径

◆曲阜探索用优秀传统文化化解基层社会矛盾◆民事矛盾发生量减少近半

2016-03-27 作者: 姜国乐 孟一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姜国乐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于 惠

  “我说老张,你家种树掀俺家瓦片,毁了房子算谁的?”看着被隔壁“长过界”树枝戳穿的屋顶,曲阜市小雪街道武家村村民孔强,当着邻居张明的面怒砍核桃树。
  久争不下,双方互揪衣领进了村里的“和为贵”调解室,调解员武波闻讯赶到,酝和气、讲和理,一个“和”字降住一堆“火”味。
  “既然多数矛盾的发生、发展都与脾气大、火气旺有关,那我们就先找个地儿让纠纷双方下下火、消消气。”武家村党支部书记武怀祥说,调解室里悬挂有“和为贵”“平为福”“德不孤,必有邻”等标语,浓厚的“以礼相让、以理服人、以德教人、德法融合”的文化氛围,让矛盾双方一踏进调解室就感受到气和、言和、心和的调解环境,坐到一起沟通心灵、消除隔阂,怨气、埋怨、不满自然就消除了大半。
  人“和”不争,国“和”无战,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字蕴含的文化力量,可以是化解基层矛盾的有效手段。在曲阜,一系列围绕“和”字创出的纠纷调解办法陆续出台,使村级信访量较两年前下降19%、民事矛盾发生总量减少近一半。
  设立“和为贵”调解室,源于曲阜市的一次调查:在2012到2013年发生的1900多起基层矛盾中,本是家长里短的小事,却因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对头等原因造成状态升级的多达1130余起,占到了总数的近60%。与这一比例相对的是“两多两少”现象:因家务事、邻里纠纷起争执的多,不顾后果、只想争口气的多;村里参与调解的少,在法律道德双重层面做正确引导的少。
  本着“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初衷,曲阜于2014年在全市405个村居均设立“和为贵”调解室,所有调解室统一内部标识、人员配备、台账管理及调解流程,专注调解各类矛盾纠纷。同时组建2271人的调解员队伍,定期开展法律法规、调解技巧等培训;创新调解方式,邀请当事人亲属、朋友参与调解和现场听证,以案说法,以理说教。
  “之前村里两家人闹矛盾闹上了法庭,判决书下来那一刻两家的梁子就算结下了,后来只要遇到丁点摩擦就又得掐起来。”书院街道宫家村党支部书记宫建告诉记者,“案结事不了”状况的频发,说明了“情不通,则理不达”,“人”的问题不从“情”上解决很难标本兼治。这也应了曲阜农村一句老俗话:只讲理不讲情就像拿着棍子唤狗——越唤越远。
  “传统文化的感召力是无穷的。我们专门对调解员进行培训,
把儒家文化的精髓内化到调解技巧中去,提升调解室的教化功能。”曲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马刚说,在调解基层矛盾中,和谐之理频频奏效。运用“六尺巷”的故事,吴村镇十年宅基地积案得以化解;一句“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让一百多对吵着闹着要离婚的夫妻自己牵起手走出调解室……
  为避免口头约定难执行造成的矛盾反复,曲阜市还专门出台了司法确认制度,赋予口头调解结果以法律效力。而在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物价消费等专业领域,则于去年8月成立了9个行业调解室,由曲阜市卫计局、交警队、工商局等部门牵头组建专业化的调解队伍。截至目前,曲阜“和为贵”调解室共调解矛盾纠纷2201件,调处案件693起。
  “设立‘和为贵’调解室旨在用文化的力量消减矛盾,用法德兼治的手段化解纠纷,一‘消’一‘化’间,解决群众的矛盾纠纷问题,促进基层社会治理。”济宁市委常委、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和为贵”调解室发挥以文化人的教化功能,营造“崇德守法”的社会风气和“以和为贵”的朴实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