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齐鲁人文

自富弼之后,青州的赈灾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实际上,直至明清时,很多地方仍大体还是沿用了富弼的赈济方法。富弼曾写信给欧阳修,说:“某在青州作得一实头事,全活数万人,大胜如二十四考在中书也。”

富弼:出于至诚做实事

2016-03-23 作者: 卢昱 来源: 大众日报
  青州三贤祠之富弼祠(最右)
  司马光题写的富弼墓志盖
■ 政德镜鉴
  □ 本报记者 卢 昱

  北宋名臣富弼(1004年—1083年),字彦国,河南洛阳人,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任宰相之职。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他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至皇祐二年(1050年)底离任。他知青州3年半的时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深得州民拥戴。
山东尤尊爱之
  富弼在山东担任过两地的地方官,一是郓州,二是青州。这两次转换,都与山东人、时人尊称“徂徕先生”的石介有关。
  庆历三年(1043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富弼、欧阳修、杜衍等人任高官要职。四人以天下国家为重,日夜谋虑,思致太平,范仲淹提出“明黜徙、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重命令”等整顿政事的法令,这就是“庆历新政”之开端。
  时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欣喜若狂,精神振奋,认为报效国家的时机到了,曰:“此盛事也,歌颂吾职,其可已乎!”赋《庆历圣德颂》,赞革新派,贬保守派,指责反对革新的夏竦等大臣为大奸。石介的行为使夏竦等人深深衔恨在心,自此成为死敌。
  庆历四年(1044年)三月二十日,石介因韩琦推荐,到“直集贤院”任职。夏竦为解切齿之恨,便从石介开刀,进一步打击革新派。他命家中女奴摹仿石介笔迹,伪造了一封石介给富弼的信,内容是革新派计划废掉宋仁宗,另立新君。
  富弼被推到风口浪尖,只好请求离开政治核心,到京东西路任安抚使,知郓州。朝政渐变,他的同仁范仲淹等人也被诬陷为“朋党”,有理也说不清,只好请求外放,变法遂告失败。石介也在“朋党”之列,成了众矢之的,外放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县北)任通判。未到任所,旋即于庆历五年七月病卒于家,终年41岁。
  到郓州后,富弼体恤民情,深得民心。富弼没有官气,性格恭敬勤俭,喜欢修行道德,与人说话一定毕恭毕敬,即使官位很低的官员和一般平民求见,都一样隆礼相待,表情十分庄重严肃,看不出喜怒之情。
  富弼喜欢善人,嫉恨恶人,这是出于他的本性。他经常说:“君子和小人相处,一定不能得胜。君子不能得胜,就洁身而退,乐于正道没有怨恨。小人不能得胜,就互相勾结挑拨散布谣言,千方百计,一定要获胜才罢休。等到小人得志,就放肆毒害善良之人,希望天下不乱,是不可能的。”富弼终身总是依此而行。
  即使在地方蜗居,依然令皇帝放心不下。宋仁宗暗中派遣中使,以调查山东盗起为由,探查在山东的中枢大员。中使也摸透了皇帝意图,回奏山东盗不足虑,而言:“兖州杜衍、郓州富弼,山东尤尊爱之,此为可忧。”
  皇帝欲徙二人于淮南,担心两人危及自己的统治。当时的参知政事吴育说:“盗诚无足虑,然小人乘时以倾大臣,非国家之福。”此事才作罢。
  本以为安稳在地方上做官,即可自保安宁,没想到朝廷的风吹草动,都会牵连到地方。富弼再一次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中。石介死后,夏竦等人并未甘休,欲置革新派于死地。当时,徐州举子孔直温谋反,败露后被抄家,石介与孔直温的来往书信也被查抄出来。夏竦借此大作文章,向仁宗说其实石介没有死,而是被富弼派往契丹借兵去了,富弼做内应。
  这一招确实狠毒至极,宋仁宗便派官员去发棺验尸。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和庆历七年(1047年)六月,两次下令核查存亡实况,有长者之风的知兖州杜衍、提点京东刑狱吕居简和见义舍身青年才俊龚鼎臣具保,才幸免发棺。
  对这一震惊全国的大事件,当时的御史何郯曾道出本质:“此事造端,全是夏竦,意本不在石介。”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范仲淹、富弼在京时,夏竦因为不听从群议,被罢免过枢密使之职。夏竦因此疑范仲淹等在排摈自己,加上石介曾被范仲淹等荐引,故欲深致石介恶以污忠义之臣。
  欧阳修对此义愤填膺,在庆历六年(1046年)写下了一首三百五十字的五言长诗《重读徂徕集》,诗中写道:“我欲哭石子,夜开徂徕编。开编未及读,涕泗已涟涟。已埋犹不信,仅免斫其棺。此事古未有,每思辄长叹。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下纾冥冥忿,仰叫昭昭天。书于苍翠石,立彼崔嵬巅。” 
  屡次在刀尖火海游走的富弼,在庆历七年(1047年)五月,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兼京东路安抚使,从郓州调任青州。
果断出手灭兵变
  富弼到任青州后,便遭遇了一次兵变。
  风雨飘摇的大宋朝,起义如星星之火。远在河北贝州的王则,本是涿州的农民,逃荒到贝州,给地主放羊,后应募到宋军中当兵,起义前是宣毅军的小校。贝、冀等州本来有弥勒教在民间秘密流传,传说“释迦佛衰谢,弥勒佛当持世”。王则利用弥勒教的传说,传播着变革世道的舆论,并利用弥勒教和德州、齐州的士兵、农民取得了联系。
  河北和山东串联之后,王则对起义事先作了部署。他吸取四川益州士兵元旦起义的经验,准备在庆历八年新正元旦,趁官吏们庆贺新年时,各地同时起兵,攻取河北。由于这个计划事前被泄露,王则不得不在庆历七年十一月冬至节,提前发动起义。
  当州官们去天庆观拜谒时,王则率领起义士兵打开兵库,夺得武器;打开监狱,释放囚犯,随即逮捕了宋朝的知州张得一。王则占领贝州后,建国号“安阳”,称“东平郡王”。以州吏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城内起义的居民,在面部刺上“义军破赵得胜”六字,表示推翻宋王朝统治的坚决意志。
  汹涌的农民起义浪潮席卷到山东,齐州(今济南)禁兵打算响应。这使富弼十分忧虑,可齐州禁兵不归他统领。这时,宦官张从训恰好来到青州,于是富弼暗中命张从训骑马到齐州,发动士卒,里应外合攻打叛军,斩杀百人,王则起义的响应者被镇压于萌芽状态。
  这件事本来很隐秘,可以秘而不宣,但富弼立刻上书,弹劾自己所犯专擅之罪,请求处罚。庆历八年三月十八日,仁宗皇帝在京师接见了富弼,不仅没处罚他,还授他礼部侍郎之职,富弼“辞不受”。
  从京师回青州不久,真正的考验来临了。
  同年的六月六,黄河在今河南濮阳一带决口,河北一带流民往东奔走,有数十万人奔涌至青州境内。黄河之水破坏力极强,宋徽宗时,决口后的洪水挟带大量泥沙,顷刻间覆盖河北巨鹿全城,以致正在家中吃饭的居民还围坐在桌旁,根本来不及逃避。隐藏了800多年的巨鹿宋城,在1918年被意外发现,巨鹿宋城也被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天下传以为式
  对于如蝗虫般袭来的灾民,早就有“伏念人生好事,难得入手,今方遇之,幸乐成此志也”想法的富弼,展开了青州赈灾的大幕。他全州发动,分散救济。这样做,改变了以前“聚民城郭”“疫疾”“蹈藉”“粥不及时”的弊端,“散处其人,以便薪水”,救灾成效极好。他还劝民粟官廪,纷纷出粮,广其地,尽其力,使流民安住就食。
  富弼对青州的大小官吏,不管是“前资、待缺”,还是“寄居者”,都“赋以禄”,派他们分赴流民聚集的地方,督促安置工作,并“书其劳”,待“他日为奏请受赏”。他还每隔五日派人持酒肉去慰劳,因为“出于至诚”,所以“人人为尽力”。
  到了十月份,富弼还下令开放山泽,供民取用。富弼指令所属各州县,“山林陂泽之利可资以生者,听流民擅取”。因为当时正值秋天,山野田间林木菜蔬正要收获,所以流民取之,可自力更生。
  为了避免瘟疫,富弼还建立义冢,埋葬尸体。流民有死亡者,便以大冢安葬,称为“丛冢”,富弼亲写祭文悼念。这样,既解决了死者家属的困难,又避免了尸体腐烂,瘟疫流行。
  流民是社会不稳定的潜在因素,富弼还提出募民为兵,以兵代赈。身为安抚使的富弼,选拔流民中之强壮者,招募一万人为兵,指挥教以武技,分派到青、莱等七州去。这样既解决了灾民问题,又加强了国防力量。
  而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富弼具有一心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高贵品格。因为“庆历新政”失败不久,所以救灾一开始,有好心人劝他不要多管这些事,对他说:“此非弭谤自全之计也。”意思是说,收容这么多灾民,一旦弄不好,就会成为反对派攻击的口实,不是安全自保的办法。
  富弼坚定地回答:“我不能只顾个人安危,不救几十万人的生命啊!”第二年夏天,青州一带小麦丰收,富弼根据灾民归家路程的远近,发给不同数量的粮食,遣返他们各自回家,这次救活了50余万的难民。对此,富弼曾写信给欧阳修,说:“某在青州作得一实头事,全活数万人,大胜如二十四考在中书也。”“中书二十四考”,一般是指久居高官的意思。富弼把青州赈灾这件事,看得比久居高官还要重得多。
  民心比官职和荣誉更重要。待救灾结束后,皇帝对富弼青州赈济的成绩大加赞赏,想拜他为礼部侍郎,还派使臣前来褒赏。富弼对皇帝的奖励一概辞受,并让使臣转告皇帝:“恤灾赈乏,臣之职也!”
  在此之前,救灾的都将老百姓聚集在城中,给流民煮粥吃,结果导致疾病横行,以及互相践踏,有的等待救济数天都不能吃到粥而饿倒,名义是救济灾民,实际上是杀死灾民。自富弼之后,他在青州的赈灾之法简便周尽,天下传以为式。实际上,直至明清时,很多地方仍还大体沿用了富弼的赈济方法。
  明成化二年,李昂知青州。时政弊民疲,加之灾荒连年,百姓纷纷逃难。李昂“问民疾苦,首劾赃吏,量贫富,均徭役”。他招募流民开垦荒地,缓征赋税;见饥民衣食无着,毅然开仓济民,数量不足,就拿出上缴的粮食补充;并动员富户设粥棚,全活灾民甚众。
  上司究责,李昂说:“民既生全,罪复何憾?”便自动上书请罪。朝廷认为李昂动用税粮救灾等同于上缴官府,特加奖励。李昂担心大灾后百姓不能耕种,亲自巡行田间,供给耕牛和种粮;对孤苦无依者,为其盖房居住。父老乡亲赞叹说:“没想到今天又见到富公了。”
  富公,即富弼。富弼身后数百年,青州百姓依然记得他,可见人们对他积极救灾、关注民生的感念之情。
齐鲁风谣及万箱
  富弼知青州间,曾写过一首诗给他的老上级、好朋友范仲淹。范仲淹收到富弼的寄诗后,激情满怀,几年前在京都得到皇帝的重用,志同道合,共同致力于改革的一幕幕场景,又浮现在眼前。他沉吟良久,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和诗,题为《依韵答青州富资政见寄》,寄给富弼。
  全诗如下:“枢府当年日赞襄,隐然一柱在明堂。亲逢英主开前席,力与皇家正旧章。直道岂求安富贵,纯诚惟欲助清光。龚黄政事追千载,齐鲁风谣及万箱。伟望能令中国重,奇谋曾压北方强。故人待看调元后,乞取优游老洛阳。”
  范仲淹的这首唱和诗,题目中的“富资政”,即富弼,因富弼以资政殿学士加给事中知青州,此处以职代名。诗的前六句赞扬富弼在宋廷中是“隐然一柱”的栋梁,他曾在枢密院任枢密副使,得到皇帝重用,他公正忠诚,努力整顿朝政,从不贪图个人的名誉和富贵,一片忠心,为建立清明的政治而不遗余力。
  诗的第七八两句赞扬富弼在青州的政绩。龚遂和黄霸是西汉时的官吏,为官宽明,人民拥戴,后世把“龚、黄”做为循吏的代表。这两句是在赞扬富弼在青州所作出的政绩,能比得上千年前的龚遂和黄霸。
  诗的第九第十两句是赞扬富弼在外交方面的功绩。富弼曾出使契丹,不辱使命,据理力争,坚不割地,维护了宋王朝的尊严。诗的最后两句是对富弼的殷切期望。待富弼重新掌握政柄,把天下治理好以后,那时才可以要求退居故乡、“优游”洛阳……
  凡忠于君国者,都是爱荐贤良的。富丞相在郓州东平时,曾想请时年65岁的滕州人时舜举为参佐。时舜举推辞说:“吾老矣,不能事人。”
  富弼知青州时,也是爱才如命的。时有寿光人,名刘概,字孟节。早在天圣四年(1026年)秋,宋仁宗诏郡国举贤,当时的青州知府滕绶对刘概之才学极赏识,特为首送,这便引起一些青州士子的不满,致使流言蜚起,“或谓概有化丹砂为黄金术,滕意得之,特为首送;或以为概恃当途力,故得首送”。这一变故,给予刘概以重大打击,自此他绝意仕途,屡征不起,隐居以终。
  宋人王辟之的史料笔记《渑水燕谈录》,如是写刘概:天资绝俗,笃学好古,年轻时曾师从当时全国有名的隐士种放。酷爱山水,不愿仕宦,曾寓居青州龙兴寺僧舍,常常凭栏独立,感怀世事,吟诗道:“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干拍”。
  富弼到青州后,曾动员刘概出仕,荐于朝,则叹息欣喜,若平生未尝得士者。可无奈刘概决无仕意。他见刘概隐居之志甚坚,也就不勉为其难了。
  刘概总爱在临朐冶源老龙湾铸剑池处流连不返,富弼知他喜欢这里的山水,便筑室泉上,请刘概居住。在送行宴会上,富弼作诗道:“先生已归隐,山东人物空。”
  刘概满腹经世之学和一片报国之思,只好消溶在冶源的幽山奇水之中。司马光曾写道:“冶源山去人境四十里,刘概好游山,常独挈饭一罂,穷探幽险,无所不至,夜则宿于岩石之下,累日乃返。”《渑水燕谈录》载:“……后范文正公(仲淹)、文潞公(彦博)皆优礼,欲荐之朝廷,先生恳祈,亦不能强,以成其高。”
  皇祐二年(1050年)十一月,富弼徙知郑州,范仲淹继之守青州。富弼离任之时,百姓在瀑水涧旁修筑一亭,取名“富公亭”。
  待范仲淹来青州上任,已是第二年的三月三日。“某上巳日方至青社,继富公之后,庶事有伦,守之弗坠。但岁饥物贵,河朔流民尚在村落,因须救济。”范仲淹到任之际,正值河朔地区遭受新一轮水灾,河北一带流民进入山东,每日进城求食者就有数千人。
  范仲淹对富弼的救荒之策和安抚流民的做法大加赞赏,颁令仍照旧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