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春之瀑

——潘鲁生《报春》作品赏读

2016-02-19 作者:  支英琦 来源: 大众日报
  潘鲁生 报春 300cm×600cm
  潘鲁生,1962年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博士。山东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郭志光先生题款之余,为《报春》欣然补笔。
  潘鲁生在大众传媒大厦的山东新闻美术馆完成了《报春》的创作。
  潘鲁生在大众传媒大厦的山东新闻美术馆完成了《报春》的创作。
  潘鲁生在大众传媒大厦的山东新闻美术馆完成了《报春》的创作。
支英琦
本报摄影 徐延春
  走进大众传媒大厦,你的目光会立刻被大堂里悬挂的巨幅迎春花作品吸引。粗壮的藤蔓,蟠龙一样虬曲延展;柔韧的枝条,摇曳中有着铁丝一样的质感;最是那灼灼怒放的迎春花,一朵朵、一簇簇、一团团,瀑布般飞泻而下,灿烂无羁,发散着来自山野的自然之气,生生要把惠风和畅的温煦早春,淋漓尽致地铺展到你我面前。
  这幅题为《报春》的巨幅作品,是著名艺术家潘鲁生先生专门为大众报业集团绘制的,高6米,宽3米,是迄今为止潘鲁生创作的尺幅最大的纸质作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中国水墨画或者西方绘画的是,这幅作品既不囿于西画的严苛比例关系,也不拘泥于传统水墨的文人逸气,而是以墨为骨、色为辅,讲求线条的韵律感和色块的体积感,积气为势,气韵贯通,以内蕴的盎然生机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样的画面是吸引人的眼球的。也许每一笔、每一画并不突出,但它们连缀起来,就啸荡为生机勃勃的罡风,直扑心门。闭上眼,似乎依稀可闻纸上传来的季节的清芬。
  这幅作品,凝结着潘鲁生先生与大众报业集团相知相交多年的浓厚情谊。而创作缘起,来自于他半年前的一个承诺。当时,作为集团总部的大众传媒大厦刚刚落成使用,宽敞明亮的大堂四壁空白,潘鲁生环视四周,最后望定迎宾台后面的墙壁,很认真地对集团领导同志说:“我来给报社画张大画吧,就挂在这里,让进进出出的人们,都能够感受到浓浓的春意。”
  一诺既出,君子当守信而履之。然而,创作如此大幅的作品殊非易事,从谋篇布局到画材准备都需要精心筹划。同时,身兼山东省文联主席、山东工艺美院院长等职的潘鲁生,每天事务繁多,能够找出空闲时间画画,也算得上是件奢侈的事情。2016年元旦的清晨,我们却意外收到潘鲁生的电话:“今天,对,就是今天,我要去给报社画画。”
  这是个美好的清晨,一夜的南风把锁城的雾霾吹得无影无踪,窗外出现了今冬少有的蓝天。假日里的大众传媒大厦没有了平时的热闹,四楼的美术馆里,一张横3米、纵6米的特制宣纸静静地铺在地上。重达20多公斤的颜料,有序地排成一列。从家里履约赶来的潘鲁生,面对空白的宣纸沉思良久。
  接下来,创作过程是酣畅淋漓的。
  此幅作品,潘鲁生已在心里酝酿多日,成竹在胸的他用大笔饱蘸浓墨,以侧锋疾写藤蔓,笔走龙蛇间,斜生逸出的两蓬迎春花枝干已经跃然纸上。艺术创作重在气韵贯通,而画面气韵联通的是画家的内心气象,这与潘鲁生豪放不羁之自由精神是相契合的。主干和枝蔓写出后,他迅疾地调好颜料,或藤黄、或花青,或金粉、或丙烯,用毛笔饱蘸、沿粗藤细枝的脉络率意泼洒,一俟落在宣纸上,立即洇化成大小不一、斑斓淋漓的色点,与墨笔阔写出的枝干相交叠,幻化出迷离漫漶的画面,与吴冠中的烟雨江南神韵仿佛了。
  绘制巨幅画作,可不仅仅是神怡的意识流荡,它更是一次处心积虑的精神苦旅,是一次意志力和体力的双重考验。连续两天,潘鲁生都是从一大早画到中午1点多,短暂休息后再工作到夜幕降临。俯身、站立、匍匐、踞坐、斜卧、走动——身体的姿态对应着画面的走势。细心的工作人员作了一个简单统计:仅仅勾画迎春花瓣,他就或蹲或坐在宣纸上,画了3万多笔,历时3个多小时。由于长时间地盯着画面,他的眼睛被绚丽的色彩晃得视物不清,不得不时常摘下眼镜略作调整。画到第二天晚上,他累得实在直不起腰,只好伏在画案上歇息好久。然而,元月三日一早,他又精神抖擞地来到现场,并且请来他的老师、著名画家郭志光先生把脉指导。郭老师也被画面的气势所感奋,欣然题款之余,又提笔在画纸上以势添枝,使画面更加俯仰呼应,逸趣横生。
  潘鲁生所绘此幅作品,充盈着自然野逸之气,这与他细致的观察和严谨的写生密不可分。这幅生动谐趣的作品,就出自他几年前的泰山写生所见。据他回忆,在泰山的后山曾经看到数株野生迎春花,根须深入岩隙石缝里,经年的藤条柔韧坚硬,每年早春时节,新生的花簇绽放于嶙峋的老枝,更有一番不可遏止的生命活力。这种发轫于自然的浩荡之气,一旦流淌在画纸上,立起来的就是一种直指人心的精神力量。
  一如他的其他作品一样,潘鲁生的《报春》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他特别强调意象的痕迹性,力图通过直觉的表现和抽象的形式,将单纯和神秘结合在一起,表达一种诗意的理想境界。在他看来,艺术家用什么工具与材料,甚至选择什么画种与体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直抒胸臆,表达内心的真实和理想的寄寓。基于此,他在绘制《报春》的过程中,国画颜料与丙烯材料交互运用,水墨意象与壁画效果各取所需,点线面呼应有致。在画细长的迎春花枝条时,他还借用了民间竹画的技法,既解决了线条太长笔力难及的问题,更使枝条呈现出柔韧如丝的效果。
  潘鲁生执意要把这幅作品定位为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是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开放、共享的精神和态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作为艺术家的潘鲁生是想用他的作品,给处于转型关键时期的报业传递昂扬蓬勃的生长的力量,给在城市红尘中熙来攘往的人们传递大自然清新野逸的气息。
  谢谢您,鲁生先生。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