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文件

师范高校如何坚守“特色”转型发展

2015-10-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通讯员 贾海宁 昌兵 
    本报记者 王 原

  “面对经济转型的新形势,地方师范大学如何既守得住‘特色’,又要实现快速发展?”“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怎么改、如何改?”面对这些问题,山东师范大学以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继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建设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之后,2014年山东师范大学又被批准为山东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在跨越式转型方面迈出了扎实的步伐。“大学应当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同向同行,改革是使命,更是必然。”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和和平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科研的支撑,是大学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战略任务。这个任务完成得好不好,就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
学科先行:让“筋骨”更强壮
  学科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筋骨。山东师大坚持以高水平特色学科为引领,多学科协调为支撑,在特色中上水平,在服务社会中求发展。2011年,学校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配置,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学科群体优势更加突出。2012年,根据美国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统计,山东师范大学化学、植物与动物学两学科进入全球大学和科研机构前1%。在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学校18个参评的一级学科中,1个学科进入前15%;2个学科进入前30%;5个学科进入前40%;3个学科进入前50%,取得了山东省属高校在全国学科评估中的最好成绩。
  2015年,山东师大实施学科振兴计划,实行学科分类建设。按一级学科进行建设和管理。按照品牌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服务需求学科四大类别进行重点建设。目前,学校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9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2个山东省“十二五”重点学科,其中11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1个学科入选“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面对发展新常态,学校大力推进“齐鲁创新园”建设,按照“园区+特区、领军人才+团队、共建+共赢”思路,打破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环节的传统模式,探索实行分类聘用、首席科学家全面负责以及待遇业绩化、评价国际化的新模式,全力打造学科发展高地。
  学科发展带动了科研水平的提高。山东师大首次作为首席科学家单位获得973计划项目立项;作为项目牵头单位,完成首个863重点项目。首次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实现了学校人才类项目新的突破。2012至2014年,3年间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课题1000余项。2015年以来,有46项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资助经费创学校历史最高水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1项,标志着学校在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达到较高水平。33项成果获山东省第29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一等奖以上成果数量和获奖成果总数在全省参评单位中均名列第一;21项成果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0项,在全省48个参评单位中获一等奖数量位列第一。

  有名师,才有名校。2011年,山东师大成立了人才工作办公室,修订出台了《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工作若干规定》,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不断加大人才延揽力度。积极推进博士引进“百人计划”,2012年以来,共招聘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博士毕业生240余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学校注重对“本土”人才的培养。2013年,启动了青年骨干教师国际合作培养,选派部分重点和优势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著名高校进行国际合作研究,培养未来学科带头人。
  待遇是留住人才的硬条件。为了让人才来得开心、干得安心、留得舒心,学校对教师职称评审进行改革,建立了以品行、业绩和水平为基本导向的条件体系,把教授治学理念贯穿整个职称评审工作,并向优秀中青年人才和教书育人业绩突出的教师倾斜,8位年轻教师“破格”晋升。实施学校领导联系人才制度,通过问政问策、解决困难等措施,把各类专家人才团结凝聚到学校事业发展中来。2013年,学校顺利完成岗位设置和首次聘任工作,实施在职人员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释放出巨大的内动力。
  近年来,学校先后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25人。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现了山东省属高校在此项目上零的突破。8人分别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青、泰山学者优势特色学科领军人才支持计划、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2人获首届山东省自然科学最高奖。14人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教育改革创新杰出校长奖等称号或奖励。学校被评为“山东省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坚守特色:让“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
  作为一所具备“幼儿园—小学—中学”和“普通本科—教师教育学院—教育硕士”完整培养体系的省属重点高校,山东师大一直坚守“教师教育”特色,依托教师教育的学科优势和丰富的教学科研资源,坚持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结合,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努力造就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和教育管理人才。
  2010年10月,教育部批准山东师范大学作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14年,成立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集团,通过实施“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农校”“名校+民校”办学模式,输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对于提升地方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引领作用。
  目前,山东师大已经建立起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等教育类型齐全的完整教育体系,形成从培养学士、硕士、博士以及博士后研究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全省唯一同时拥有这2个培养体系的高校。学校把“创新”作为人才培养的生命线,全面打造“山东师大品牌”。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在16个名校工程重点专业组建了卓越实验班,遴选优秀拔尖学生进入卓越班学习。学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528项,立项总数在省属高校名列首位。在全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获奖数量连年居省属高校首位。学生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金奖,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数学建模及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等全国竞赛中获特等奖、一等奖112项。
传承文化:让自信融入血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山东师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矢志不移地研究、传承、弘扬齐鲁文化,培育师生的文化自信和人格特质,为学校传承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学校把齐鲁文化纳入教育教学内容,让优秀齐鲁文化走进课堂、进入教材、融于学生头脑。学校教师编著的“文化传统与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系列课程被教育部列为“高等师范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现已出版《中国传统文化通览》等系列教材5部。在全校开设《孔子与论语》等选修课,把齐鲁文化课程作为必修课,并经常性举办社科大讲坛、山师大讲堂、齐鲁文化讲坛、新世纪讲坛、湖畔思享会等,让莘莘学子在浓郁的齐鲁文化熏陶中涵养气质、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学校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省齐鲁文化研究院为平台,创立齐鲁文化传承与山东文化强省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着力开展齐鲁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山东文献整理与研究、山东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建设研究以及齐鲁文化与东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完成《山东通史》、百卷本《齐鲁历史文化丛书》、《齐鲁文化世家研究书系》(28卷)等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编纂工作。2015年,在山东省面向海内外开展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立项申报中,山东师大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重大理论研究项目”两项、“大众化系列读物项目”1项,倾力打造“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品牌。
  孔子学院是传播齐鲁文化的有效途径。从2009年开始,山东师大先后在韩国又石大学、肯尼亚肯雅塔大学、美国康州中央州立大学、巴西帕拉州立大学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在美国西姆斯伯雷公立学区设立一所孔子学堂,在布局上跨亚、非、北美及拉丁美洲,是全国同类院校中共建孔子学院最多的院校之一。作为教育部批准的首批外国留学生定点招生单位,已与20个国家和地区的100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合作关系,师生多次代表国家、山东省到美国、英国、西班牙、韩国、肯尼亚等国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在国际舞台上亮出“齐鲁范儿”,努力打造国际化办学的特色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