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财经

青岛发力打造“海绵城市”

“海绵型”城市规划已完成方案制订

2015-09-30 作者: 肖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肖芳

  城市应该像吸水的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渗水、净水,干旱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逢雨必涝,雨停即旱”的状况将得到有效改善……9月19日,青岛市政府邀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司长章林伟来青举办“海绵城市”建设专题讲座,通过列举大量实例和数据,全面解读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技术及政策。
  青岛市城乡建设委表示,目前岛城正在着手制订“海绵型”城市规划,现已经完成工作方案制订。
因地制宜实现水文循环
  “海绵城市”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发挥城市绿地、水系等吸纳、蓄渗和缓释雨水的作用,缓解城市内涝,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去年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发布实施。《指南》指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其与传统排水系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回归自然的水文循环”这一理念创新,充分利用城市绿地空间、水系等,使其发挥“海绵”的积存、渗透、净化、释放作用。
  章林伟在讲座中指出,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海绵城市”建设将突破传统的“以排为主”的城市雨水管理理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具体说来,对于建筑与小区,可以让屋顶绿起来,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对于人行道、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有条件的小区,绿地应“沉下去”,让雨水进入下沉式绿地进行调蓄、下渗与净化,而不是直接通过下水道排放;小区的景观水体,也可作为调蓄、净化与利用雨水的综合设施。
技术规范呼之欲出
  青岛是全国最严重的缺水城市之一,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90.2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3%。青岛城区年均可利用雨水资源量就达10亿立方米,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推广“海绵城市”建设,对青岛具有重要意义。
  市城乡建设委表示,青岛市的目标是,建设具有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型城市。在节约用水方面,青岛目前的做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增加人工湖泊和小型水库的数量,收集更多的雨水;二是鼓励推广小区内以及广场内建设蓄水池进行直接利用;三是把公路以及广场等地方的硬化路面“软化”,铺设能渗水的路面。
  记者从青岛市城乡建设委获悉,市政、建设等部门已经初步形成海绵型城市框架,目前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扎实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方面的技术规范、推进措施等前期工作。下一步,将组织实施一批住宅小区、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河道治理等“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在示范基础上全面推广。
中德生态园将探索先行
  实际上,青岛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已经在探索研究和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技术的应用。
  中德生态园将作为重点示范区,按照“绿色、低碳、和谐、共融”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建设,建立以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为基础,涵盖绿色建筑、海绵城市、雨水利用、绿色交通等专业的绿色规划体系。
  中德生态园总规划师展二鹏介绍,“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已经被融入中德生态园总体规划中。为配合“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德生态园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特意保留了40%的生态绿地,可容纳12万人居住,提供18万个就业岗位。
  展二鹏承认,现在中德生态园建设过程中,面临多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饮用水源保护区有风险,部分水源地和控规之间存在矛盾;部门河道改造过于硬质化;原有特色村庄保留不足;冷源少,通风廊道不足,导致热岛效应开始显现等。
  9月18日,德国莱法州政府同中德生态园管委共同举办了“绿色经济”专题研讨会。研讨会上,“海绵城市”成为出现频率最高、关注度最多的热点话题。中德生态园管委透露,园区将积极吸取德国先进理念和经验,开展“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技术衔接,全力解决目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力争把中德生态园建成青岛的“海绵城市”先行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