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破裂,小创口就可能让患者在数分钟内失血死亡;外科手术,过去医生会刻意避开血管;主动脉瘤破裂是人体的“不定时炸弹”,短时间内导致失血性休克,病人死亡率高达50%—80%——

他们被称为人体“拆弹专家”

——记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团队

2015-09-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血管是人体“大厦”最基础的系统,一个米粒大小的伤口就有可能让患者在数分钟内失血死亡,因此留给血管外科医生的时间永远是以分秒计算的
  ◆衡量一位医生、一个团队优秀与否的标尺除了精准,还有快速,要在最短时间内止血、疏通血管,抢在死神前面挽救病人生命。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就是这样一支永远处在战时状态的“部队”,他们的战场就在毫厘之间,瞬息之间
  □范晓苹 李振 王省 黄莎莎

人体“拆弹专家”
  6月20日,73岁的李大爷看上去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突然晕倒在地。家人赶忙把他送往山东省立医院。按压腹部感到明显疼痛,而且两条腿上出现了花斑,首诊医生考虑李大爷腹主动脉瘤破裂,迅速将他送往血管外科。扩容,配血,准备有关器械及人工血管,进行腹主动脉造影术,最后确诊为腹主动脉瘤破裂,必须马上手术。
  站在手术台上的血管外科主任金星严阵以待。打开腹腔,金星吃惊地发现:处于左侧腹部腹膜后的腹主动脉瘤已有拳头大小,破裂出血形成的血肿与瘤体相交织,安全游离,切除的难度大。金星纵行剖开腹主动脉,冲洗瘤体内动脉内膜粥样硬化、钙化斑块,缝扎腰动脉及骶正中动脉,吻合人工血管,放置引流管……经过六个多小时“拨盘抽丝”,顺利把主动脉瘤切除并安装了人工血管,李大爷转危为安。“再晚几分钟,可能就救不过来了。”从手术台上下来后,一身汗水的金星这样说。
  主动脉瘤破裂是血管外科最有风险的疾病,因为出血快且量大,短时间内就能使病人出现严重的失血性休克,病人死亡率高达50%—80%,被称为人体的“不定时炸弹”。在最短时间内吻合破裂的血管,让血流恢复畅通,金星和他的同事们常被称为人体“拆弹专家”。
专业的“抢修队员”
  保障血管的安全畅通,维持人体的基本供应,为其他外科手术保驾护航,是血管外科的主要任务,就像维持人体大厦的供电、供水系统,一刻也不能停。血管外科医生也被成为“外科医生的医生”,一旦在外科手术中出现血管破裂,他们就是专业的“抢修队员”。
  血管外科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外科手术的禁区。在传统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刻意避开血管,因为一旦出现血管破裂,大出血很难控制,更无法想象在血管上穿针引线。随着技术的进步,从1997年开始,我国逐步开展血管外科手术,被视为禁区的大血管也成为体现医生技术的全新舞台。阜外、安贞、瑞金等京沪顶尖医院集中了当时国内血管外科的一流团队。但心血管疾病发病急、病情重,一两个小时得不到有效处置就可能出现不可逆的创伤,发病再往北京、上海赶来不及。“山东必须拥有自己靠得住的血管外科”。抱着这一想法,2002年,刚刚归国的金星回到济南,来到山东省立医院,成为新成立不久的血管外科的带头人。
  自此,山东省立医院血管外科进入了飞速发展期。2005年手术量突破1000例,2009年突破2000例,2014年近3000例。十年发展,头戴“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光环的血管外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血管外专科。
左手、右手,
趴着、躺着都能缝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都是持针走线,但缝合血管不是绣花,容不得慢慢来,一毫米的血管出血就可能在几分钟内要人性命。因此,血管外科手术不以时间长为优秀——缝合的时间越长,就意味着患者的伤害越大,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快速、精准地结束“战斗”。
  夹层主动脉瘤能让一个三四十岁的壮汉在几分钟内倒下,人事不省。传统的救治方式依次要经过开胸、体外循环、深低温、血液置换等复杂步骤,手术时间长,风险大,死亡率高。2002年开始,金星创新应用腔内修复法,通过微创技术找到主动脉,把覆膜支架导入到位,一秒钟内撑开——就像在不停水的情况下,一秒钟内给水管更换新部件。“新方法要求医生对每一毫米血管,每一毫升的血液烂熟于心。”金星说。
  敢揽瓷器活全凭手中的金刚钻。血管手术要保证不漏、不堵,缝完后还能马上畅通。一个血管外科大夫不经手百例手术的血管缝合,手上都难找“准头”。金星要求,团队里的医生不但右手会缝、左手也要会缝,站着能缝、趴着躺着也要能缝。“人体血管走向千回百转,不知道出问题的会是哪根血管的哪个部位。”金星说。不能让病人迁就医生的习惯,而要训练医生成为“竖着能进针、横着能进针、滚着也能进针”的手术高手。